若提到《甄嬛傳》中的「好婆婆」,大家會想到舒太妃。
相比于理性到略顯冷酷的太后,舒太妃更加真性情。
當太后在宮中變著法兒的敲打皇上「要雨露均沾」、「萬不可對嬪妃動真感情」的時候,果郡王把自己的「前皇嫂」甄嬛帶到安棲觀,向舒太妃「官宣」了。
舒太妃怎麼說的?
「好,好,總算在一塊兒了……」
憑借著這一場景,舒太妃摘得各位女觀眾「夢中情婆」的桂冠!
然而,舒太妃心里真的像她面兒上表現出的那樣喜歡甄嬛嗎?
并不是!
01、婆媳獨處
看婆婆是否真的喜歡兒媳,不要看她當著兒子的面兒怎麼表現,而是要看兒子不在的時候,她的態度。
我們看《甄嬛傳》中舒太妃對甄嬛的真實態度,不用看果郡王「官宣」的時候,太妃說得多好聽,而是要看果郡王出事兒的消息傳來之后,甄嬛去探望太妃,婆媳單獨相處的場景。
當時的甄嬛,身懷六甲。
從甘露寺跑了很遠的路到了安棲觀。
當她推門進去的時候,舒太妃眼皮都沒抬一下。
可能有人會說:太妃是沉浸在失去兒子的悲傷中,無法顧全禮數。
我卻覺得:越是這個時候,太妃的舉動越是能說明她是否當甄嬛是自己人。
如果太妃當甄嬛是自己人,她應該會想到,自己心中的悲傷,唯有同樣愛著果郡王的甄嬛會懂得。
她會忍不住向甄嬛傾吐情緒,而不是用頭都不抬的姿態刻意與甄嬛保持距離,拒絕交流。
當甄嬛說出自己已經懷了果郡王的孩子之后,太妃先是直呼「先帝」,后喊「允禮」,從頭到尾沒叫懷孕的甄嬛起身。
之后,甄嬛又說:皇上想讓她回宮伺候。
舒太妃的回復是:「你要回宮也無妨,皇帝的旨意你也不能違抗。」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舒太妃對「即將失去甄嬛」這件事是平靜接受的。
但當甄嬛提到要帶著孩子回宮,讓孩子認皇上為父的時候,「失去孫兒」這件事卻使舒太妃的情緒突然變得激動起來,不僅摔了飯碗,還指責甄嬛對不起允禮。
要知道,甄嬛腹中孩子只有兩個月大,如果不設計帶著孩子回宮,難道要把兩個月大的胎兒取下來寄存在安棲觀?
看到太妃情緒這樣不穩,甄嬛急忙又跪下來,悉心安撫。
在甄嬛的安撫下,太妃情緒平靜了些。
但她從頭到尾,她顧念的只有允禮、孫兒,甚至是先帝,對于前路無限兇險的甄嬛,沒有一句貼心話。
02、芥蒂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舒太妃不喜歡甄嬛,為什麼對果郡王和甄嬛的事兒還表現出支持呢?」
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是:舒太妃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
這麼多年來,果郡王作為一個「大齡剩男」,對「成家」毫無興趣。
連太后和皇上都跟著著急,舒太妃這個親娘怎麼會不著急?
但果郡王是不吃「催婚」那一套的!
不是自己鐘情的人,哪怕是沛國公府的小姐,才貌雙全,哪怕保媒的人是太后,他也不從。
而甄嬛,是果郡王第一個愛上的人,恐怕也是他這輩子唯一愛上的人。
以果郡王的個性,舒太妃若反對他和甄嬛交往,只會有兩種結果。
第一、果郡王放不下甄嬛,不惜為了愛情違拗親娘的意愿,落得母子失和的后果。
第二、果郡王在百般糾結之后,選擇了要親娘不要甄嬛。
然后,他再也無法愛上別人,孤獨終老一輩子!
顯然,這兩種結果都不是舒太妃想要看到的,所以,舒太妃只能選擇順水推舟,成全這一對有情人。
但是,舒太妃心中是有芥蒂的。
別說在當時的年代,就是放在現代,一個未婚男子娶了「前嫂子」這件事都很難被世俗所容。
更何況,果郡王是舒太妃唯一的兒子,先帝死后,舒太妃最大的心愿就是保果郡王平安。
甄嬛「廢妃」、「罪臣之女」的身份,會給果郡王的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威脅。
或許,當太妃得知果郡王出事兒的消息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皇上知道了他和甄嬛的事兒,設計害死了果郡王!
綜合這幾點,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舒太妃不喜歡甄嬛也是可以理解的。
03、女人之間的默契
一個男人再聰明,對于女人之間的那些彎彎繞繞也是看不懂的。
所以,有人說:婆媳相處不好,是因為夾在中間的那個男人不作為。
我卻覺得,在婆媳關系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兒上,不要期待一個男人能起到多少正面作用。
首先,男人站的位置和女人不一樣;其次,男人的腦回路和女人有區別,他們的情緒感知系統不如女人敏銳。
在婆媳關系中,男人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表明態度。
對自己親媽表明:「我是真心愛我媳婦的,我們是不會分開的」,對妻子這邊表明:「我和我媽的感情很好,是不會生嫌隙的」。
剩下的那些生活的瑣碎,還是得女性自己解決。
就像《甄嬛傳》中的果郡王,縱然他風流倜儻,很懂得怎樣哄女性開心,但他在調解甄嬛和舒太妃關系的時候能做到的極致也就是:態度堅定地把甄嬛帶到太妃面前,一副「非她不娶」的樣子;然后,以舒太妃那句「總算在一塊了」做人情,告訴甄嬛:「母妃很好相處,通情達理,也很愛我」。
只有女性才看得懂,舒太妃對甄嬛的態度其實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果郡王「官宣」之前,舒太妃欣賞甄嬛的才貌,又因為甄嬛和自己一樣,都是從紫禁城出宮來修行的,故而有一種「同病相憐」之感。
第二個階段:果郡王官宣之后,舒太妃雖然為兒子擔憂,對這樁親事心有芥蒂,表面上卻要裝作欣喜的樣子。
直到果郡王出事兒的消息傳來,舒太妃萬念俱灰。
甄嬛單獨來探望她時,她以「消極回避」的方式表達心中不滿。
第三個階段:甄嬛跪地表明心意,一直到回宮之后,舒太妃對甄嬛刮目相看。
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舒太妃的態度之所以發生轉變,是因為甄嬛做對了以下幾件事:
第一點:看透不說透。
甄嬛早就知道舒太妃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喜歡她,難得的是,甄嬛對此是理解的,她看透卻不說透。
果郡王出事兒后,甄嬛去探望舒太妃那次,幾乎全程跪在地上。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甄嬛未免太做小伏低了。
但在劇中的時代背景下,「全程跪著」只是一種禮節,就像今天我們遞長輩東西需要用雙手一樣。
在太妃先前眼皮都不抬的情況下,甄嬛盡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不計較、不給負面情緒反饋,說明她的情緒內核十分穩定。
第二點:報喜。
甄嬛很有自知之明,她從沒有妄想自己在太妃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所以,勸太妃進食的時候,她幾乎沒提「我」,而是直接提腹中胎兒——「難道太妃只要兒子,不要孫子了嗎?」
正是這句話,使太妃終于肯把憋在心中的情緒發泄出來,重新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第三點:抓共同目標。
太妃接受不了甄嬛要帶著腹中孩子進宮,反應十分激烈。
這時,甄嬛用「抓共同目標」的方式來化解了太妃的情緒。
甄嬛和太妃,是因為果郡王才成為一家人的,所以,甄嬛說:她回宮主要是為了替允禮報仇(實際上,這個理由經不起推敲)。
而「腹中胎兒」是舒太妃所有的希望,因而,甄嬛說,只有回宮,孩子才能活下去……
就算太妃再不喜歡甄嬛也好,人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她的兒子和孫子,那她還有什麼理由去反對呢?
第四點:體現擔當。
如果說,甄嬛「勸太妃吃飯」之后,舒太妃對甄嬛頂多能達到理性層面的理解,那麼,果郡王回來,甄嬛對「他才是腹中胎兒的父親」這件事守口如瓶,卻是真正贏得了太妃感性層面的尊重和認可。
孩子生父的真相,甄嬛不說,無疑為了保護果郡王。
但與此同時,她自己卻要承受別人難以想象的情感方面的折磨、道德方面的壓力和前程的無限兇險。
這些,甄嬛一個弱女子,全部承擔起來了。
這一刻,甄嬛的形象甚至比舒太妃還要高大。
基于此,舒太妃才反復對果郡王說,不要記恨嬛兒,她有難處……
值得一提的是:舒太妃和甄嬛從互相欣賞到心有芥蒂,再到配合默契,果郡一直被蒙在鼓里。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被母親和愛人一起保護起來的果郡王,相比于「爹不疼媽不愛,枕邊人還有外心」的皇上,已經幸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