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女使嘲笑明蘭,被墨蘭狠狠瞪了一眼,她是因為心疼明蘭嗎

小九 2022/12/13 檢舉 我要評論

如蘭想看的「大鰲山」究竟是啥?

過完新年沒多久,就迎來了元宵節,這天晚上的如蘭比往常都更加積極,拉著明蘭就往外走,邊走還邊說,今年的鰲山比往年的都大,要趕緊出門,不然晚了可就趕不上前排了。

如蘭說的鰲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對元宵習俗的一種特稱。古時候每年到了正月十五,人們就出門逛花燈,看鰲山,一時盛況空前。

有時候在位的官家為了彰顯國力,燈會會辦得異常盛大,臣民皆可大飽眼福。這時候年輕男女也可以一同出門,也可謂是古代另一個「七夕節」了。

所以劇中明蘭就是借著看鰲山的名義,想辦法擺脫掉了跟在身邊的小廝,得以跟小公爺身邊的不為見上一面,假如小公爺可以出門,那明蘭一定是可以見到小公爺的。

其實鰲山,又俗稱燈山,指的就是用彩燈堆成的小山,看起來就像大龜的形狀一樣,所以才得名鰲山。

在各式各樣的花燈中,鰲山屬于巨無霸式的存在,千百盞彩燈扎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造型,蔚為壯觀。在《東京夢華錄》中也有記載,當時會搭建巨大的「燈山」,因形狀如鰲,稱為「鰲山燈棚」。

在宋朝的元宵節,除了可以一飽眼福的大鰲山,還有民間樂器,吹吹打打,沿街而行,觀者有萬人之多,熱鬧非凡。

鰲山一般有大、小之分,大鰲山通常總是在最后作為壓陣之寶,雙肩扛著的是小鰲山,又名「掮鰲」。所以在《水滸傳》中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寨的場面,說的就是劉高在宋江夜看花燈時,將宋江抓獲。

那為啥后來就不見這個傳統了呢?

原來是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某知縣因為舉辦鰲山燈會活動費用太大而明令禁止了。

回到《知否》,當天晚上的節日過得并不愉快,沒過多久,街上就有官兵來了,大家不得不趕緊回去。

回到家大娘子迫不及待地分享,從娘家打聽來的消息,這一說才知道是榮飛燕被擄走了。但是她一個王公貴女,光是出門的隨行就幾十號,怎麼會那麼輕易被擄走?

其實事情的真相就是,榮飛燕知道或者說算準了,明蘭會跟小公爺在元宵燈節見面,所以她特地跟在明蘭后面,并且為了偷聽他們說話,怕被人發現才和明蘭一樣甩掉仆婦家丁,最后被邕王府的人擄走了。

而且劇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有一個鏡頭是明蘭跟著不為,而明蘭的家丁不遠不近的在左后方跟著,所以出現的這個窺視一樣的視角,就不言而喻了吧。

《知否》中女使嘲笑明蘭時,被墨蘭狠狠瞪了一眼,她這一眼真的是因為心疼明蘭嗎?

嫁入伯爵府的墨蘭過得并不好,在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愛,就轉移到看姐妹的笑話上,這是她從小到大活著的動力,也是她踩著別人的不幸,才能繼續生活的「調味劑」。

這一次顧廷燁削爵,明蘭失去誥命,她親眼看著妹妹落魄又踉蹌地走在大街上,看著仿佛瘋了的明蘭,她的心里不知多麼的得意,不自覺的臉上浮起一絲微笑。

而她身邊隨從的女使芙蓉,也露出了嘲笑的時候,墨蘭卻是惡狠狠地瞪了她一眼,所以這時的墨蘭是發自內心的心疼明蘭了嗎?

其實并不是。墨蘭是想看到明蘭落魄的樣子,但她不想看到明蘭犯事的場景。而且以墨蘭的性情來說,怎麼看都不像是會擔心明蘭安危的人。

畢竟康姨母就是她放出去對付明蘭的,在明蘭平安產子時墨蘭還感到不甘,所以墨蘭怎麼會為明蘭的落魄而感到難過呢?

墨蘭不許芙蓉嘲笑,是因為明蘭說的那句「兔死狗烹」,她也害怕自己被牽連了,一榮則榮 一損則損,在孔嬤嬤教育過后,她是懂得這個道理的,讓墨蘭更害怕的是,萬一明蘭再做出更瘋狂的舉動牽連到盛家,從而動搖自己在梁家的地位。

而另一方面,墨蘭看到老爹盛紘不顧臉面地陪著明蘭在大街上丟臉。她知道盛紘是個看臉面高于一切的人,曾經為了臉面拋棄心愛的女人,也為了臉面不再關心自己這個親女兒。

可如今他卻為了明蘭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起丟人,還在明蘭暈倒之后有著發自真心著急的樣子,看到這些墨蘭肯定是笑不出來了,所以也不允許下人嘲笑。

以前的墨蘭一直以為自己是有機會挽回父愛的,如今看到這一幕才發現,老爹已經把這份父愛給了明蘭。

此時的墨蘭不僅真正地失去了親情還有愛情,事實證明,墨蘭的擔憂是正確的,回到家果然就發現梁晗和秋江廝混在一起。而這時的梁晗也不再顧及墨蘭有個朝廷新貴的妹夫,當場和她翻臉。

雖然大結局墨蘭被有意「洗白」了,但這最多也只能讓墨蘭在生活上好過一點,不可能再叫梁晗回心轉意,而這樣的日子,墨蘭還再要過半輩子。

如蘭帶的襻膊是個啥東西?值得她在這兒炫耀半天。

這天中午大娘子還在為老公盛紘,到了下朝時間不回家而擔憂,可這個「沒心沒肺」的閨女如蘭,只為新得的好東西開心,一點沒把老爹的事放在心上。

如蘭說著還給母親展示她的新襻膊,想著過兩天春暖花開的時候,正好帶上打捶丸。所以如蘭說的襻膊,又叫臂繩,是一種掛在脖項間,用來摟[起衣袖方便人們操作的一個物件。

襻膊的款式也各種各樣,而且古人愛美,所以也設計了各種的顏色,根據不同的衣服進行來搭配。如蘭帶的那條粉色襻膊,就是搭配了當天穿的綠色襦裙,看起來青春明媚極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大國,為了顯示貴族禮儀,古人常常會穿寬袍大袖,以顯示儒雅之氣。

這樣的習慣從先秦時期就傳下來了,但是這種寬袍大袖的衣服有一個弊端,就是不適合手工作業,不適合比較大幅度的動作。

后來到了宋朝,手工業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發達,娛樂活動也多,因此人們對便利服飾的需求更加強烈,而襻膊的使用,不僅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還是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更是那時經濟發展的一個表現。

所以劇中齊衡想和明蘭打馬球的時候,就特意吩咐了不為把他的襻膊和束袖取來。

這就說明當時人手一條襻膊啊。

其實劇中有很多次襻膊的出現,墨蘭剛開始學點茶的時候,就帶了這個襻膊,就是為了干活利落、行動方便。

早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在盛唐時極為流行,這個在其他影視劇中也是有體現。

《美人心計》里,竇漪房和莫雪鳶在染坊的時候,就帶過這種襻膊,只是她倆帶的顏色和做工都比較簡單,沒有宋代貴族少年使用的那麼華美精致。

在沉從文的《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夫》有過記載,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調。

它是宋代勞動人民,為便于操作而使用的通用工具。劇中有一幕是海朝云在廚房 ,當時她為了做飯方便,也是穿了這個的,可見記載是符合歷史滴~

襻膊能夠較為直接地解決這些問題,既不用改變宋朝服飾的特點,又順應宋朝重點發展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真是一舉兩得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