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雨天,又看到《知否》里孔嬤嬤教盛家三個女兒學規矩的這場戲。
再次被震撼到了,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這場群像戲雖然是為了給盛明蘭的成長做鋪墊的,但它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一個人認真認錯的能力決定了她的成長。
點茶品香難道盛祖母不會教給三個孫女嗎?當然會,但是盛祖母請了孔嬤嬤來教,就很有意思了。
孔嬤嬤是一個在后宮里生存過的人,她除了會表面的功夫,更懂得立世的硬本領。
這層道理盛祖母懂,盛纮也懂,只不過盛纮在表面上迎合孔嬤嬤,內心深處卻并沒有多認可她,因為他在事后格外心疼墨蘭,主動跟墨蘭道歉,讓她不必抄香約,只管睡覺。
而在這場戲里,真正在學道理的人只有盛明蘭。
因為只有她在認認真真地琢磨事兒,在想著自己學到了新知識。
而后,盛明蘭逐漸將這種新知延伸開來:
從管家到回宥陽幫淑蘭姐姐失婚,從婚后管理澄園到還有余力幫沈皇后排憂解難,盛明蘭的【能力】都是從這個名場面開始的。
所以說,這場戲早就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了。
那麼,為什麼只有盛明蘭能學到這個硬本領呢?
拋開祖母認為是明蘭小時候吃過苦的緣故,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盛明蘭的身上有一種強者特質。
這個特質表現在:她會認錯。
商業周刊的創始人金惟純先生說: 人生有一個捷徑,這個捷徑就是認錯……真正的認錯是熱情的、有力量的,真正認錯是歡喜的,真正認錯是迫不及待想要去改變,想要有所不同的,這才是真的,叫作生慚愧心。
在孔嬤嬤說完幾個蘭的錯處后,大家的反應是很不同的。
墨蘭其實并沒有覺得自己錯了,所以她在否認,還找盛纮撒嬌:爹爹,我沒有。
而如蘭雖然有些不服氣,但她也認可孔嬤嬤說的事實,認了當下的錯。
唯有盛明蘭,她聽到孔嬤嬤把她【沒錯也錯、置身事外】的事實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所以盛明蘭激動地說道:嬤嬤說得是,我該打。
人的成長是需要對比去看的。
盛家三姐妹第一次私闖前廳,明蘭和如蘭被罰跪,那一次明蘭在表面上認錯了,但在心底里,她也在暗暗埋怨盛纮的不公。
在祠堂罰跪的時候,她對如蘭說:五姐姐你說了那麼多,父親可有信一個字……不管怎樣,父親都是要偏袒人家的,說再多又有什麼用。
盛明蘭其實是覺得委屈的,她不說不代表委屈不存在,而現在孔嬤嬤明明白白地告訴她:她錯了。
所以,在這次教導事件中,盛明蘭不僅獲得了新知,還樹立了在事情上磨煉的正確姿態:正確的思維方式。
這和盛纮的教導有著本質性的差別。
這次挨了打,盛明蘭也很高興。
她還專門對祖母說:跟著這樣的嬤嬤,孫女就是每日挨打,也是心甘情愿。
這就是她的慚愧心。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 人并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影響,而是被他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左右。
假如盛明蘭也像墨蘭那樣,覺得孔嬤嬤就是欺負她弱小、沒人保護,她大約也很難成長起來。
在事上磨練,我們真正需要磨的,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們要積極、主動地認識到過去的認知缺陷,然后去改變內心的看法。
仔細思考后,我覺得這就是盛明蘭能贏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一件負面的事情,你積極地看待它和消極地看待它,對你的影響有著本質差別。
很多時候,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會陷入到不好的情緒里。久而久之, 就很難建立積極的困難應對機制。
而當我再看《知否》,看到孔嬤嬤教規矩這一幕的時候,真的覺得很深刻、很深刻,不是看到墨蘭和林噙霜被人摁住了命脈的深刻,而是自我成長的深刻。
因為我終于意識到,一個人能不斷進步的根本:
是要學會在事兒上磨練,尤其在犯了錯的時候不僅能虛心認錯,更重要的是想辦法讓自己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