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里兩位「瘋癲」的婆婆: 娘家的侄女,比兒媳婦親

小九 2023/01/14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幅長長的《知否》內宅畫卷里,有不少姿態各異的婆婆形象。好婆婆「盛老太太」就不用說了,為了扶持庶子盛纮,她任由兒媳王氏,橫沖直撞地做到了婆婆;沒孝敬過婆婆的王氏,也想擺婆婆譜,但兒子長柏一心護著兒媳,再者為了長柏能得岳家支持,她的擺譜也就不了了之;明蘭、淑蘭的婆婆雖然可惡,但究其原因,不過都是因為溺愛兒子,為了給兒子謀好處,才自私自利地當了惡婆婆。

《知否》里面,但凡不好對付的婆婆,無非是喜歡擺婆婆譜,看兒媳不順眼,平時找點碴、鬧點事。再有些可惡的,就是苛待、打罵兒媳婦,不把兒媳婦當人看。古代不比現代,女人不能出去工作、看世界,只能關在內宅里打轉。女人一代代從兒媳熬成婆,又一代代為難著兒媳。 一般來說,所謂的惡婆婆,大多只會苛待兒媳,而善待自己的兒子。因為兒媳是別人家的孩子,兒子卻是自己家的孩子。不管怎麼樣,惡婆婆也是母親,哪有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可凡事總有例外。

在《知否》原著里,有兩位婆婆就是這樣的例外。她們一個當得上惡婆婆,另一個看起來像好婆婆,可她們的行為,卻都是那樣的「瘋癲」又「奇葩」。袁夫人,外甥女比兒子重要。

華蘭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品性溫婉大氣又知書達理。嫁入袁家后,一心撲在夫家,為妻為媳都是賢良淑德,掌家理事更是能干妥帖。華蘭深得夫婿袁文紹的喜愛,也得公公袁伯爺的贊同,但唯獨婆婆袁夫人不喜歡。袁夫人不喜歡華蘭,其實也沒別的理由,就是偏心。她只喜歡長房長媳,因為華蘭的嫂子,是袁夫人的外甥女。大兒媳和袁夫人是血親,所以就比華蘭親。大兒媳生不出兒子來,便好吃好喝地供著,休養了多少年才生出兒子來。華蘭七八個月身子的時候,還要給婆婆站規矩。華蘭因勞累掉了孩子,袁夫人不但不心疼,反而往兒子屋里塞丫頭。大兒子屋里不給一個人,小兒子屋里,卻被放了七八個人。

大兒媳生了兒子辦滿月酒,袁夫人足足開了五十桌筵席,可華蘭兒子的滿月酒,袁夫人卻只想擺兩桌意思一下。華蘭嫁到袁家時,袁夫人便以大兒媳身子不好為由,要華蘭管家。可管家要家用時,袁夫人卻推三阻四地不肯給。袁家的鋪面田產,都被袁夫人捏在手里,袁文紹和公公的俸祿,也全都交給了袁夫人。這樣一來,華蘭的管家大權,只是說得好聽,袁夫人把持著家里的進賬,華蘭的這個家,當的是只有委屈和窩囊。

袁夫人要華蘭管家的意圖,就是要用華蘭的嫁妝來貼補袁家。而且袁家的將來,終究要交到大兒子手里。華蘭出力又出錢,費力不討好,全都便宜了袁家長房。婆婆明里暗里,不知算計了華蘭多少嫁妝,可她還嫌盤剝得不夠,等到女兒要出嫁時,她還逼著華蘭拿出嫁妝來,給女兒置辦嫁妝。

女兒出嫁的嫁妝,原本應該是父母的責任,且兒媳的嫁妝本就是私產,那時候,如果夫家連兒媳的嫁妝都要覬覦,說出去也面上無光。

袁夫人刻薄兒媳,強占兒媳嫁妝的名聲,早已聲名在外,并且還累及了族人的子弟很難議親。

華蘭不愿拿出嫁妝,事情鬧到了公公那里。袁夫人見撈不到好處了,一邊罵華蘭,一邊還打罵袁文紹,說他娶了媳婦忘了娘,要打死他這個孽障。華蘭在袁家,受了婆婆十年的欺壓。雖說華蘭也算機智能干,躲過了不少算計,但也忍了不少不公和憋屈。她的嫁妝被盤剝了大半,為了替袁文紹打點應酬,她甚至要典當自己的首飾。不僅華蘭如此,連袁文紹也挨了不少打罵。每次婆婆算計華蘭沒得逞,婆婆便找了兒子出氣,逮著就劈頭蓋臉地打罵一通。

後來明蘭出了主意,要華蘭給她公公袁伯爺,張羅了一個妾室張小娘。張小娘討得袁伯爺的喜歡后,終于在「賬本」上,抓到了袁夫人的大錯。

原來,袁夫人之所以要盤剝華蘭,是因為袁府的確是經常差錢。袁府家產的收入,大半都被袁夫人領走,拿去給她娘家的兄嫂做生意了,也就是大兒媳的娘家父母。娘家兄嫂的生意,自然都是虧了。袁家多年勤儉、辛苦攢下的積蓄,也被虧空了近半。袁夫人偏愛大兒媳,刁難盤剝小兒媳,如果只是偏心也就罷了,她再怎麼折騰,錢也還是在袁家。她虧了小兒子,但至少沒虧大兒子。

可「奇葩」的是,她也根本沒為大兒子著想。袁家的爵位,將來是大兒子的。如果沒有查賬的事,只怕大兒子將來襲位時,袁家已經是個空殼了。這樣看來,袁夫人可真的是「瘋癲」啊!為了這位外甥女,她苛待小兒媳,累及家族名聲,不顧兒子的前程,得罪兒子的岳家,又不顧一家老小的生計,掏空自己家的家產,去白送給外甥女的娘家。

作為袁夫人的兒子,袁文紹是無奈的。「孝道」讓他不敢為難母親,他只能接受母親對自己的為難。

袁夫人自始至終都是愚蠢的,她養育了兒子,卻從來沒有好好愛過兒子。她明知道兒子看重兒媳,卻日日刁難兒媳。她要兒媳不好過,就是要兒子也不好過。她這輩子最愛的,是那位娘家的外甥女。她對外甥女呵護備至,替她打算周全,把所有的錢財,也都給了外甥女一家。她是一位好姑母,但不是一位好母親。作為母親,她愚蠢糊涂至極,她忘記了自己是誰的母親,她也忘記了做母親的職責,她真的不配為母親。賀母,侄女比親兒子還親。

賀母,跟她的兒子賀弘文一樣,都是讓人覺得熨帖舒服的人。她第一次見明蘭,便對明蘭關懷有加,又擔心她著涼,又囑咐她夏日該注意的事項。這樣親熱和氣的賀母,讓人如沐春風。明蘭覺得,她如果將來嫁到賀家,以賀母的身體和性子來說,她不會在賀家受什麼委屈,至少婆婆不會為難她。明蘭和盛老太太,以至于盛家,都覺得白石譚賀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可惜的是,曹家母女出現了。曹家不是一門好親戚。曹家風光時,根本看不上賀弘文母子。如今窮困潦倒了,便想到了賀母這個妹妹。

曹姨母打一開始,就欺騙了賀母。她隱瞞了女兒,已給人做過妾的經歷,妄想讓女兒嫁入賀家做正妻。被賀老太太識破后,曹姨母才跟賀母說實話,而心軟的賀母,沒有計較曹姨母的欺騙,還想著讓侄女進門做妾。其實,賀弘文結親盛家,是再好不過的。賀弘文祖父眼看就要致仕,到時候祖父祖母都要回白石灘老家,賀弘文娶了明蘭,便有了一門能倚仗的岳家。賀家攀不上高門大戶的嫡女,小門小戶的自己看不上,尋常人家的庶女上不了台面。算來算去,再沒有比明蘭更合適的。

父兄都在朝為官,家底也富庶。明蘭雖是庶女,可容貌性情卻是一等一的。在家得父兄嫂子疼愛,又是盛老太太一手帶大的。將來料理家務、照顧婆母、輔助夫婿,她都能靠得住。賀老太太苦口婆心地,跟賀母講明這門親事的厲害關系。可惜賀母沒有聽進去,在明蘭和祖母再次去賀家時,賀母仍然求明蘭,容了曹表妹進門。明蘭當即問話曹姨母,讓賀母明白,曹表妹嫁入賀家后,上有賀母護著,下有親娘保著,將來婆媳、夫妻和嫡子、庶子,都無法正常相處。明蘭的話,惹怒了曹姨母,她當即大罵明蘭,被賀弘文阻止后,又撒潑哭鬧,罵賀弘文母子狼心狗肺。

賀家對曹家,給錢、找房、找差事,而曹家不但不感恩,反而得寸進尺,想要通過女兒長期靠上賀家。賀家滿足不了,他們便恩將仇報,大肆辱罵賀弘文母子。之后,賀弘文為了留住明蘭,要認曹表妹為義妹,曹家父子兄弟,竟然把賀弘文打得鼻青臉腫。接著,曹表妹尋死被救活,又吐露了真話,她在做妾時,被那家的大娘子灌了紅花,已經不能生育。曹家落難后,全家人好逸惡勞,不想著圖謀上進,只想著賴上賀家,靠人救濟度日。為了讓女兒進賀家,曹家母女再三欺騙賀弘文母子,目的達不到時,就死纏爛打、耍潑耍無賴。

曹家一家人齷齪不堪,他們根本沒有把賀母當親人,他們只是利用賀母的心軟,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自私自利,絲毫不顧及別人的處境和感受。賀弘文最終錯過了明蘭,明蘭嫁到了侯府。如果不是曹家的破壞,賀弘文很有可能會娶到明蘭,會得到一樁大好姻緣。賀老太太回白石譚老家時,堅決要帶走入了門的曹表妹,她已經壞了孫子的好姻緣,再不能叫她壞了孫子的一輩子。可秉性軟弱的賀母,還沒有看清曹家的薄情寡恩,還要護著那兩面三刀的侄女,苦求賀老太太放過她。

賀家給曹家的資助,已經可以讓他們在鄉下當個土財主。曹家的男人們整天尋花問柳,曹姨母成天吃香喝辣的,甚至還放起了利子錢,逼人家賣兒賣女。而賀母,還想趁自己有一口氣,讓兒子和侄女好好培養感情,待自己去了,侄女在賀家也能立住腳了。賀母再把娘家侄女看得親,也終究斗不過賀老太太。賀老太太把曹表妹帶走,等到病弱的賀母一走,賀弘文也家庭穩定了,再把人老珠黃的曹表妹送回來,給個飯吃就行。賀母表面看著心軟善良,實則是最心狠的母親。自己的兒子幼年喪父,自己不去多疼惜顧及,費心費力去操持他的前程婚姻。反而為了一個不值得可憐的侄女,不僅害得兒子失去大好姻緣,還要害兒子一輩子。

作為母親,她是「瘋癲」的,她不愛自己的兒子,兒子沒有侄女重要,為了侄女,她可以放棄兒子的將來。她待侄女比親兒子還親,她甚至愛侄女,已經到了助紂為虐的地步。賀母的愚蠢,讓曹家有了可乘之機。曹家的猖狂無賴,全都是賀母慣出來的。她「病態」似的維護曹家人,簡直無藥可救了。賀弘文有這樣一位母親,是他的悲哀。可惜了他的乖巧孝順,卻沒碰上一位真正愛他的母親。父母和子女一場緣分,為人父母的,真的要好好地做父母,千萬不要做著做著,錯過了自己的本分,做著自己孩子的父母,愛著的卻是別人的孩子。

袁夫人和賀母,是《知否》里面兩個「奇葩」的存在,也是世間的「母親」里面,特別「奇葩」的存在。 她們很幸運,因為她們的兒子都優秀,對她們也都孝順,如果他們母慈子孝,那就是家和百事興。可她們的家庭,都過成了一地雞毛,好好的日子,硬是過得折騰和糾結。她們和親戚沒有邊界,和他們難舍難分,把侄女看得比兒子親。甚至為了接濟親戚,為了愛侄女,在毀兒子的路上,一錯再錯、毫不悔改,一條道要走到黑。

而那些親戚呢?他們說不定,一邊在享受著妳的接濟,還一邊在罵妳愚蠢。因為妳值得罵。 真正有良知、講感情的人,不會毫無節制地,貪圖別人的接濟和幫助。這是貪心!貪心的人,妳越是可憐他、幫助他,他越是不懂得感恩和珍惜。當有一天,他的貪心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反過來傷害妳。我們犯不著為了這種人,舍棄自己的孩子不愛,舍棄自己家庭的和睦,去接濟這樣貪心的人。對于親戚間的接濟,即使再親,也要有邊界地接濟,先要過好自己的日子,愛好自己的孩子,護住自己的家庭后,再有接濟的能力,適當地看情況去接濟。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