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寫分析過,在誤穿純元故衣被禁足碎玉軒后,甄嬛在絕境中還不忘爭取主動性,要求皇后為自己保胎,一時間鉗制住了皇后和安陵容,令其無法對她繼續痛下惡手。
皇后的確被將了一軍,一時間不知該拿甄嬛怎麼辦了。
但這時安陵容向皇后獻計說:「那假若是她自己沒了孩子呢?臣妾最近聽說莞嬪一直郁郁寡歡,可孕中不宜過分傷心,否則會影響胎兒。」
皇后一聽,瞬間開竅:「何止啊,若是到了月份大的時候,不小心就會一尸兩命。」
緊接著下一個鏡頭就是,鄂敏在皇帝面前狀告甄遠道同情逆黨有不臣之心,然后甄遠道就被下了監獄。
也就是說, 皇后運作了前朝對甄家的圍剿,其實就是為了給后宮里的甄嬛打胎。
也因此導致太后對皇后很不爽,叫她前去訓話,還讓她站在螽斯門下反省。但皇后和安陵容志在打胎,不顧太后的訓誡特意安排人告訴了甄嬛甄家落難之事。
但是!在這件事上,安陵容比皇后表現的還要心狠手辣。
安陵容在安排人特意告訴了即將臨盆的甄嬛家中出事的噩耗之后,還又特意派人給關在大牢里的甄遠道派送了老鼠,讓甄遠道感染上了鼠疫,性命垂危。
很明顯,安陵容不僅是要給甄嬛打胎,是要對甄嬛全家趕盡殺絕。
一時間我很疑惑,按理來說,安陵容再恨甄嬛,也不至于恨上整個甄家?皇后都沒打算弄死甄遠道,那畢竟是前朝的大臣。
直到我往前翻劇情的時候,看到一個非常小的細節。
甄嬛禁足在碎玉軒,安陵容終于得逞上位陪伴著皇帝,但是皇帝失戀的不爽就掛在臉上。
安陵容不知道該如何安慰皇帝,便關心道:「皇上,昨夜里您又沒睡好,要不再去睡會兒?」
結果皇帝完全不搭理她,直接讓她下去,要換蘇培盛來伺候。安陵容聽到皇帝這話是滿臉的不高興,其實安陵容心里清楚,皇帝心里掛懷的是碎玉軒的甄嬛。
緊接著蘇培盛進來,皇帝就關切問詢了一番甄嬛的情況,然后還偷偷溜去看了一眼熟睡中的甄嬛。
就是這個小細節讓我恍然明白安陵容為什麼這麼恨甄嬛全家了。
忍不住回想起甄嬛第一次小產后和皇帝鬧掰,安陵容趁機依附皇后的支持,憑借一副好嗓子得到了皇帝的寵愛。
的確,在甄嬛和華妃兩敗俱傷之時,安陵容一人獨占春色。
但是,她和皇帝兩人相處的日常細節非常扎心。
皇帝讀書,她在一旁給皇帝捶腿,皇帝說:「這些捶腿的工夫,叫下人做便是了。」
但安陵容覺得自己做這種下人做的事,是討好取悅皇帝的最好途徑。
結果皇帝讀書讀到興起,忍不住一番感慨評說,說完還渴望共鳴和回應,便問安陵容:「你說是不是?」
安陵容一臉懵逼加茫然,她沒讀過書,也沒啥這方面的底蘊積累,只好附和敷衍皇帝:「是,皇上說了這樣許多,喝口水,潤一潤吧。」
每次看到這里,都挺無語的,安陵容這時候讓皇帝喝口水潤潤,完全就是煞風景地讓皇帝閉嘴消停。
因為她真的聽不懂皇帝說的這些,也就只能靠做捶腿這種毫無競爭力的方式取悅皇帝。但皇帝在這種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甄嬛:「若是莞嬪在,便能與朕談說許多。」
聽到皇帝這話,安陵容的臉上充滿了失望和落寞,這種絕望來源于那種意識到再努力也無法縮短和消弭的差距和差別。
就像浣碧看到甄嬛和果郡王書信往來、琴瑟和鳴的樣子,也心動地想要學讀書和寫字一樣,安陵容也是羨慕甄嬛能和皇帝談論古今和詩詞歌賦的。
但是,她沒有這些積累和底蘊!
甄嬛初得寵時,皇帝來碎玉軒看甄嬛,皇帝對甄嬛的評價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朕的莞貴人果然與眾不同。」
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僅是一種高級感的氣質,更是一種文化底蘊,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底色。
缺少這種文化底蘊,即便掌握再多的技能,只能用作手段。
就拿安陵容來說,她擅長制香,卻淪為了她陷害他人、或者實現自我利益的卑鄙手段;她擅長刺繡,是跟母親學的,但她自卑且介意這件事。
這些技能都沒能給她帶來美好的享受或者人生體驗,甄嬛則不同。
總體來說,甄嬛身上有一種難得的豐富和從容感。
她也會很多技能,比如驚鴻舞、比如烹茶釀酒……等等,但這些技能在甄嬛身上沉淀成了一種氣質和氛圍感。
舉個例子,甄嬛給皇帝烹了一杯茶,皇帝品了品問道:「這茶格外地清冽、沁香,朕品了,是越州寒茶,放了梅花和松針,還放了什麼?」
甄嬛回答:「皇上好靈的舌頭,這道茶叫歲寒三友,是取松針、竹葉和梅花一起烹的,那水是夏日日出前荷葉上的露珠才能有如此清新。」
「歲寒三友」這一成語的出處是宋朝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記》,原句是:「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文人雅士喜歡歲寒三友,作為一種用以表達堅韌、挺拔的意象。
而用「夏日日出前荷葉上的露珠」烹茶,也是應了露水烹茶的高雅之風。《山海經》里寫:「仙丘降露,仙人常飲之」。意思是,神仙是用露水烹茶喝的。所以,古代文人雅士都是菜露珠烹茶的,不僅追求一種情趣,更是一種高雅的象征。
這麼一來,相比安陵容只知道叮囑皇帝口渴了喝茶,相比皇后只知道給皇帝燉鴨子湯,甄嬛這種充滿文化底蘊、有情致寄托的茶就顯得高級且高雅。
這讓我充分理解了皇后對純元、安陵容對甄嬛的那種恨,因為甄嬛純元之流,是有豐富的自我特色的,是有情致有趣味的,讓皇后和安陵容這種本來就普通凡俗的人更加暗淡無光。
而且,即便她們努力追趕也無望。因為甄嬛這種文化底蘊的培養是在進宮前就已經養成的,就像這歲寒三友的茶也是從甄府帶進宮里的。
妒火中燒的安陵容,她深切地意識到,自己不僅無法擁有甄嬛的家世地位,更沒法擁有的是甄嬛父母對甄嬛從小到大的這種文化底蘊和性情的培養!
一個人的文化底蘊,或者說甄嬛身上的那種豐富和從容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東西,是一種長時間的學習和培養。
安陵容怎能不恨呢?自己這輩子已然都不可能再得到了,就黑化想徹底毀掉甄嬛那些美好的東西。
某種意義上,同樣作為小鎮做題家,我能理解安陵容對甄嬛的這種嫉妒和羨慕。
尤其是在邁入大學之后,身邊一些同學身上的那種自信和從容的氣質真的令我羨慕,他們不僅讀書讀的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重要是的他們積累沉淀的思維和認知也更成熟,那種侃侃而談的自信模樣,經常會讓我覺得如果自己也那麼豐富該有多好啊。
所以,我大學四年瘋狂泡圖書館,瘋狂閱讀和參加各種社團找機會學習,尤其是工作后,我更加覺得這種人生底蘊的積累和沉淀非常重要,不管是為人處事,還是自我建設方面。有和沒有,天壤之別。
然而,像甄嬛這樣的個人魅力和文化底蘊,是源于她從小飽讀詩書、對文化和歷史均有涉獵和理解,源于父母在這方面悉心的培養。總體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我暗下決心,以后我生了孩子,一定要從小就給他提供這種積淀人生底蘊的途徑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