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家一共三個女兒,長女甄嬛為了妹妹的家族的前途進宮選秀,成為帝王無數個女人當中的一個。次女浣碧乃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耍了陰狠手段讓自己如愿嫁給了果郡王,奈何對方心里完全沒有她。只有第三個女兒玉嬈,她拒絕了皇帝的心意,依照自己的本心嫁給了心愛的男人慎貝勒。
為什麼甄家三姝里只有最小的玉嬈得到了幸福的結局呢?
01良好的出身,堅貞的品格
劇中甄府里是沒有小妾和姨娘的,甄家擺在台面上的女人只有當家主母甄夫人。甄玉嬈從頭到尾并不知道浣碧的真實身份,所以在她從小到大被培養出來的愛情觀里,從來都是「一生一世一雙人」。
不管是給別人做妾,還是幫助丈夫納妾這種在封建社會里這種習以為常的操作,對甄玉嬈而言都無法接受。這也是她面對皇帝能夠說出「臣女自小便有一個愿望,希望成為心愛的男子的妻子。不是妾,不是最重要的女子,而是唯一的最愛的妻子。」的原因。
甄嬛在少女初期對愛情的愿望同樣也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不過她很有野心的,要麼不嫁人,要嫁就要嫁給「天底下最好的男子」。
權力是男人的春藥,也是女人的春藥。甄嬛的性格決定了她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注定要到天底下最大的名利場里做一番爭斗。她的那個「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心愿注定不能順遂。最終的結局是她不但成為了別人的妾,「一心人」也死在了自己倒的毒酒之下。
到了浣碧這里,她對愛情的要求就更低了。她母親是沒有名分的罪臣之女,連小妾都算不上。她野心勃勃,入宮后就想辦法勾引皇上,這就是奔著要給皇帝做小妾的目標去的。受到眼界和出身限制的選擇,能夠賺到果親王側福晉的名分,對她來說已經是無上的榮耀。
但是甄玉嬈和兩個姐姐截然不同,她不在乎對方的身份,地位,她說她「寧嫁與匹夫草草一生,斷不入宮門王府半步」并不是矯情,而是錚錚鐵骨的表現。她讓皇帝見識到了她的風骨,從而從單純的喜歡,變成了敬佩。
一個女人叫男人喜歡是容易的,叫男人佩服、尊重那就很難了。
02苦難的童年鍛煉出堅韌的質量
作為甄家的小姐,甄玉嬈的童年在「流放寧古塔」事件前后被分割成了兩塊。在此之前她是京中重臣的嫡女,姐姐又是得寵的妃子,生活質量應該可以對標如今京城名流云集的「萬柳書院」。那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是頂級的。
就像是盛極而衰的賈府一樣,甄玉嬈的幸福生活也在甄遠道被流放寧古塔后從天堂跌入地獄。
現代人可能無法想象古代的流放刑罰有多麼可怕,說不定還有人覺得就當是出趟遠門旅游了。實際上,在古代人眼里,流放約等于死亡,甚至比死刑好不到哪里去。
寧古塔不是塔,這是句滿語,翻譯成漢語就是「六窩鋪」,跟小蛤蟆塘,瓦盆窯差不多意思。寧古塔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海長公路古城村。別看現在是旅游勝地,當初那可算不得什麼好地方。
(發配寧古塔的犯人)
寧古塔距離北京三千多公里,那會兒可沒有高速公路和區間車,全程全靠一雙腳。根據清代丁酉科場案中被流放到寧古塔的親歷者自述,流放途中基本上人都死的差不多了。有累死的,病死的,凍死的,被豺狼虎豹吃掉的更是不計其數。
好不容易走到那邊,還要被當做奴隸,處境是「塞外苦寒,四時冰雪。嗚鏑呼風,哀前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婦復多病,一男兩女,藜藿不充。」(清·吳漢槎)
流放時犯人都是要帶栲枷的,男人尚且支持不住,更不要說嬌滴滴的女孩兒。若是流放的是漢人家的女子,說不定還是一雙小腳,更加無法想象這一路上的心酸苦楚。
甄玉嬈的青春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因此她不是尋常閨閣中弱質纖纖的女流。她經歷過生死,看穿了榮辱,明白什麼叫做「是非成敗轉頭空」,她看見過自家是怎樣的起高樓,也經歷了呼啦啦如大廈傾。
和寧古塔的經歷比起來,凌云峰上的甄嬛簡直是泡在蜜水里。這也是甄玉嬈的眼界胸懷比甄嬛更高一層的原因。
正因為如此,她小小年紀就對皇權的虛偽比甄嬛看得更加透徹。她才敢于拒婚,敢于在滴血驗親一節里質問皇帝「妳已經廢了我姐姐一次,還想再廢第二次嗎」?
其實她想說的是「妳已經殺過我全家一次了,妳還想再殺第二次麼?」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即便她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此時也迸發出了無盡的能量!
也就難怪,這麼一個敢愛敢恨的三小姐能在最后時刻收獲獨一無二的幸福。因為她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