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把剛剛那個滿口胡話的瓜農給我殺了!」 乾隆嚴厲地向侍衛說道。
乾隆這一生除了喜歡著文吟詩,便是游山玩水,微服出訪了。他是清朝歷屆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清朝的盛與衰都由乾隆一手造成。 一方面,他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關心百姓,體恤民情。另一方面,他揮霍無度,驕奢浪費,六次下江南花光國庫所有銀兩。
執政前期,乾隆有多機智果敢,后期就有多剛愎自用。或許是因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礎太牢固,或許是因乾隆本身就有著治世之才,所以康乾盛世才能走到頂峰。
乾隆微服私訪多次,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看過百姓各式各樣的生活,然而 有一次買了解渴的西瓜,吃的時候連連夸贊,吃完后卻下令處死瓜農。
這中間究竟發生什麼事?瓜農所犯何罪呢?
這是一個相傳于民間的故事,乾隆素愛游歷,每每夏天都會以微服出訪為理由,到江南各地游玩,而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乾隆游歷期間。
眾所周知,皇帝出訪一般都會隱藏身份,假扮有錢人家的老爺,這樣就不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只不過乾隆每次出門時, 雖然都打著輕便出行的旗號,但實則卻是一支聲勢浩大的隊伍。
他不僅帶了許多的隨從、宮女,還將后宮中的嬪妃都也都帶上一起南巡, 這七七八八各個宮里的人加起來能達到2500人以上。
可想而知要使用的馬車和船隊數量要達到多少數量才能出行, 并且乾隆所走的路線全程差不多有6千公里,消耗的馬匹都有5000以上。
像這種勞民傷財的出行,只有乾隆是開心滿意的。
其實微服私訪最大的特點就是隱藏皇帝身份,暗中到各地體驗民情,了解吏治。但乾隆卻不一樣。
表面上他是貴公子,實際上除了普通老百姓,每個地方官員都知道他的到來,也會根據其達到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所有的東西和流程。
原本是暗中調查的,這樣一來,乾隆恐怕很難再看見真實情況, 就連有時候去的地方路不平整,沒有橋梁等等,都會因為他的到來專門去花錢修繕。
還會特地安排好食宿,讓他盡量住得好吃得好,接待乾隆一次,差不多能花上當地官府的所有銀兩,甚至有些地方還會超出消費。
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采用最貴最高端的,粗略計算過后發現, 除了平日的衣食住行,其他加起來居然有2千多萬兩,甚至國庫的財政收入一年都才只有3千多萬兩。
對于許多貧窮的家庭來說,可能1兩銀子都是他們一年的開銷了。要不怎麼會有人說清朝的衰敗與乾隆脫不了干系呢?如此鋪張浪費,就算是打著關心百姓生活也說不過去,更何況這樣的出行,根本無法了解真正的底層生活。
有網友曾說,關心百姓不過是游山玩水的理由罷了。
根據歷史記載,乾隆作為清朝的第六代皇帝,將國家領向盛世,絕不可能只有鋪張浪費這樣壞的一面。促進國家統一、大力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等也都是他的政績。
所以很多人認為,要判斷乾隆是明君還是昏君,可以參考民間相傳的野史故事,就比如廣為流傳的乾隆吃瓜的事跡。
某個夏天,乾隆一行人走在一個鄉間小道,他沒有坐馬車,而是和幾名侍衛步行在隊伍的前方,許是坐久了覺得不舒服,所以想下來走走。
走著走著,他們便發現有一個綠油油的瓜棚,滿地的大西瓜看著十分誘人。正好夏日炎炎,眾人早已口渴難耐,于是想要買上幾個瓜嘗嘗。
眾人加速上前,想要詢問躺在不遠處的瓜農,奈何對方在躺椅上睡得正香,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到來。侍衛想要上前去將人叫醒,畢竟皇上在此,沒有能夠讓他等待的道理。
侍衛剛準備上前,就被乾隆攔住,他覺得瓜農每日辛苦,不好打攪其美夢,反正自己也不著急,索性就坐在一旁等等。而且本是微服出訪,身份暴露就不好了。于是眾人停下腳步,原地休息,等待著瓜農睡醒。
乾隆坐在一處陰涼地,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風景,不知道在想些什麼,過了一會兒,瓜農終于醒來。看見自己的瓜棚突然出現這麼多人,他嚇得一驚。
這麼多人居然沒有被吵醒,這也令他疑惑,這些看起來很有錢的達官貴人究竟有何事?他立馬問清對方的來意,這才放松下來,原來只是買瓜解渴。
這些人彬彬有禮,連他睡覺都不曾打擾,頓時心中生出許多的好感。于是他趕緊下地給對方挑了幾個最甜的西瓜,然后切開。
乾隆等人也終于吃到這一口清涼,而且瓜的味道尤其好,乾隆邊吃邊夸贊。在其過程中,瓜農還與他聊了起來。 令他沒想到的是,這瓜農的西瓜不僅甜,而且人也不簡單。
對方竟然能從吃瓜的方式中參透人生的道理,本來他是從中間咬瓜,逐漸向外面啃去。瓜農見狀卻說:「吃瓜要從邊緣往中間吃,這樣才能先苦后甜。」
瓜農雖然看起來十分貧窮,歷經萬苦,但說出來的話卻容易引人深思,按理說如此身份,應該懂得不多才對,沒想到對方居然能夠與他一來一回,侃侃而談。
而且他還發現, 除了從吃瓜參透人生道理以外,瓜農對于當今的政治和社會現狀也非常的了解和透徹。
從民間風俗到朝廷官場,當前局勢到未來發展,沒有任何一個話題能夠難住他,甚至還能說出一些現實痛點。這讓乾隆覺得又驚又喜,不過也更加疑惑,為何這樣的人才不選擇入仕為官,而是在這里賣西瓜呢?
于是他開始勸說其入仕為官,進入廟堂之中展露拳腳,又介紹了一遍為官的好處,試圖說服對方。乾隆心想,若是買瓜還能提拔一個人才,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但對方面對巨大的誘惑卻果斷拒絕了,接著還例舉出朝廷的缺點與丑惡的一面,瓜農覺得,與其在廟堂之上玩弄人心,勾心斗角,還不如做一個自由自在的農民。
而且他還說,如今的朝廷就像吃瓜一樣,先甜后苦, 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在當今皇帝的統治下,朝廷正在逐漸走向衰敗,百姓們的生活也在由甜轉苦。說完,還不忘一段諷刺。
這些話正好戳進乾隆的心里,他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瓜農居然會對朝廷如此的怨聲載道,他也嘗試像對方說的那樣,從邊緣往中間吃,是否真的能夠先苦后甜。
邊吃邊思考,乾隆也覺得瓜農的話有幾分道理, 于是再次邀請其入仕為官,可對方依舊不肯,選擇拒絕。無奈,乾隆等人只有吃完后便離去。
走出一段距離后,乾隆開始回想瓜農的話語,越想越不爽,于是便叫來侍衛下令返回瓜農處,將其就地處死。
乾隆以為,一個瓜農而已,殺了以絕后患,免得讓自己擔驚受怕。因為他覺得,像這樣的人才如果不選擇入仕為官,那麼很容易就加入反清勢力,對自己不利,所以便派人返回殺掉。
只是沒想到的是,等侍衛回去后, 瓜農早已不見了人影,到處都找不到,于是他們只能告訴乾隆,人跑了,不知所蹤。
或許是對方察覺這群人的身份不簡單,又覺得自己剛剛說話鋒芒太過,出于安全考慮,立馬就逃走了,免得遭受報復。
過后,乾隆越想越不對勁,瓜農的話久久在他腦海中回蕩,可此時他也只能后悔沒有早點下令將其處死,關鍵是誰也沒想到一個瓜農竟有如此覺悟思想,白白放走一條命。
這是民間代代相傳的故事,并沒有資料能夠證實其真實性,只能算是一些野史,後來,乾隆也真的意識到自己南巡所帶來的問題。
只是那時已為時已晚,他已經進行過六次南巡,將國庫的銀兩花了個一干二凈,即使他在繼位初期做了許多積極的舉措,幫助朝廷更上一層樓,但那也是在康熙和雍正所打造的穩定富強的基礎之上的。
在執政中后期,乾隆也確實做了許多令百姓不太滿意的舉動,導致自己的風評較差,甚至讓原本盛世的朝廷慢慢走向衰弱。
在他晚年期間,還曾留下過這樣一句話:「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意思是:我執政60多年,沒有失德之舉,只有那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沒有任何益處,反而引發許多問題出來,如果以后有皇帝想要南巡,一定要阻止,不能像我一樣。
乾隆能夠意識到這一點,說明其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南巡所帶來的壞處,可能終究只是戰勝不了自己的欲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