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皇后的不歸路:乾隆曾三次極力挽留,終被無情扔出皇陵

古月 2022/09/05 檢舉 我要評論

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孝賢皇后去世11天后,乾隆下令將養心殿西耳房的裝飾搬到東耳房,同時增加了嫻貴妃那拉氏身邊宮女的人數,很明顯,新皇后的人選已經敲定了,她就是嫻貴妃那拉氏,誰會想到,十七年后,那拉氏竟走上一條不歸路……

01如懿還是淑慎?

關于那拉氏,稱呼有好多種。

影視作品有叫她「如懿」的,但這不太可能,因為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身邊有一個小太監叫「如意」,也有叫她「淑慎」的,但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那拉氏的冊文中好多次提到她「持躬淑慎」,所以,「淑慎」也不大可能是她的名字。

乾隆四十一年,有一位名叫嚴譄的書生為那拉氏鳴冤,稱「納皇后」云云,讓乾隆十分惱火,說道:「 嚴譄乃微賤莠民,何由知宮闈之事?且何由知有納拉氏之姓?

可見,當時民間對那拉氏的稱呼為:納皇后。

當然,人家那拉氏在宮中自稱烏拉那拉氏,其實這是錯誤的,按照族譜記載,那拉氏是輝發國國主王機砮的后裔, 所以,她的姓氏應該是輝發那拉氏。

至于那拉氏為何要自稱烏拉那拉氏,其實也很好解釋。

因為在葉赫、烏拉、哈達、輝發這四個女真部族的王姓那拉氏中,只有烏拉那拉氏才是純正的那拉氏,地位最高,所以,那拉氏才會自稱烏拉那拉氏。

其實,身為皇后,那拉氏死后應該有屬于自己的謚號,但我們都知道她與乾隆鬧掰了,險些被廢,謚號什麼的,怎麼可能會有?

所以,后人稱呼她的話,一般就叫皇后那拉氏或高宗繼皇后。

02家道中落?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有這樣的認識,被冊立為皇后,家世背景肯定是相當不錯的,但這個規律卻不符合乾隆繼后那拉氏。

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那拉氏之前,被冊立為皇后的,除了出身高貴的蒙古貴女,就是來自上三旗的勛舊千金,那拉氏呢?

那拉氏原本是一個來自滿洲鑲藍旗的旗女,父親為佐領訥爾布,兄長訥禮也只是承襲了父親的佐領職務,即便是往上推,那拉氏的祖父也不過是擔任過副都統,伯父擔任過護軍參領罷了。

有人可能要說,那拉氏不是輝發國主的后裔嗎?

這個身份可了不得,其實并不如此,這個身份在清朝初年可能有點值錢,可到了乾隆朝,影響力已經非常有限了。

綜合以上來看,那拉氏只不過是一個出身下五旗的旗女,家里有世襲的四品佐領職務,比起一般的八旗旗家是要好的,但與其他大清皇后的家庭背景相比,那拉氏實在是有些寒酸了,她是清朝第一位出身下五旗的皇后。

據記載,乾隆繼位后,將位于花甲寺胡同的舒庫入官之宅邸一所共四十二間,賞給了那拉氏的父親訥爾布,這說明此時那拉氏已經家道中落了,家庭條件實在是一般般。

不過,訥爾布似乎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那拉氏在過四十歲生日時,生日禮物中有慎郡王的山水畫冊,說明那拉氏有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此外,乾隆曾經多次讓那拉氏裁制衣物,這說明那拉氏的女紅也很不錯。

03潛邸側福晉

雍正十二年年初的八旗選秀中,原任佐領訥爾布的女兒,鑲藍旗的那拉氏被選中,雍正大筆一揮,將那拉氏指給了寶貝兒子弘歷。

在那拉氏被娶進門之前,雍正還將弘歷身邊的一名使女超拔為側福晉,她就是后來的慧賢皇貴妃高氏。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八,那拉氏以側福晉的身份被弘歷娶進門,婚禮結束后隨丈夫弘歷入宮向雍正帝和其他妃嬪行禮。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那拉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也就是1718年,嫁給弘歷時已經16歲了,但即便如此,那拉氏在弘歷的那些妻妾中,年齡是最小的一個。

而且,在那拉氏過門九個月后,她的身份便發生了變化,因為她的公公雍正帝去世了,她的丈夫弘歷繼承了皇位,是為乾隆皇帝。

乾隆繼位后,那拉氏與其他潛邸妻妾一起入宮,被封為妃,暫時被稱為「那妃」。

一直到乾隆二年十二月,雍正喪期過后,那拉氏終于被正式冊封為嫻妃,有了屬于自己的封號。

乾隆元年五月,乾隆帝下旨賜匾「德洽六宮」于儲秀宮,「令儀淑德」于永壽宮,又著收拾景仁、承乾、鐘粹三宮,用買尺七方傳七千叁百八十六塊。

這是乾隆繼位后對內廷宮殿的安排,賜匾「德洽六宮」的儲秀宮是孝賢皇后的寢殿,賜匾「令儀淑德」的永壽宮是崇慶皇太后的禮儀用殿,剩下的景仁宮、承乾宮與鐘粹宮,推測應該分別是貴妃(慧賢皇貴妃)、嫻妃與純妃的寢宮。

也就是說, 乾隆初年,那拉氏的寢宮是承乾宮,一直到乾隆九年左右,那拉氏才移居到翊坤宮。

04繼立中宮

說實話,雖然那拉氏在乾隆潛邸妻妾中,是最年輕的一個,但乾隆的注意力似乎一開始并不在那拉氏身上,而是在孝賢啊、純妃啊、嘉嬪啊,甚至出身低微的海貴人她們身上,這幾個不停地為乾隆誕育皇嗣,只有那拉氏,肚子卻始終不見動靜。

雖然那拉氏一直沒生育兒女,但在名位晉升方面,卻一直沒有落下。

乾隆十年正月,病重的貴妃高氏被晉封為皇貴妃,與此同時,乾隆還冊封了其他幾位妃嬪,其中,那拉氏就被冊封為貴妃,稱嫻貴妃。

沒過幾天,慧賢皇貴妃高氏便離開了人世,那拉氏成了后宮僅次于皇后(孝賢)的第二把手。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東巡途中,孝賢皇后病逝于德州舟次,接下來的十天左右的時間,除了要安排孝賢皇后的喪禮,還要考慮的就是選立一位新皇后。

皇后新喪,通過八旗選秀選定一位新皇后,不太可能,唯一的途徑就是在現有妃嬪中擇定一人,冊立為皇后。

可就當時乾隆的妃嬪來看,純貴妃是漢人出身,直接PASS,嘉妃與令嬪都是內務府的包衣,身份也不符合。

其實,舒嬪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她是乾隆六年選秀入宮的新人,出身名門,又是乾隆妻弟傅恒的小姨子,但舒嬪資歷尚淺,根本就壓不住那些高位妃嬪,再說了,如果將舒嬪冊立為皇后,那乾隆心愛的令嬪,將置于何地?

綜合來看,唯一合適的人選,就是嫻貴妃那拉氏,雖然出身下五旗,但畢竟是父親指定的潛邸側福晉,身份是比較合適的,因此,經過慎重考慮,繼后人選花落那拉氏頭上。

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那拉氏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同時,那拉氏的父親訥爾布被追封為一等公,那拉氏的母親郎佳氏被一品公妻夫人,還有那拉氏的侄子訥蘇肯也先后被提拔為京城稅務左翼監督、阿克蘇辦事大臣、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副都統,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啊。

05三年三胎

說起來,倒也奇怪,那拉氏在做皇后之前,肚子是一點也不見動靜,可做了皇后之后,就不一樣了。

乾隆十七年二月初十是那拉氏35歲的生日,這一天,乾隆派人送來了石榴花盆景一件,石榴在古代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此時那拉氏已經懷有身孕,可見乾隆對誕育嫡子,還是懷有很大的期望。

那拉氏沒有讓乾隆失望,就在這一年四月二十五日,那拉氏在翊坤宮生下一位小皇子,這位小皇子排行第十二,取名為永璂。

璂,指的是皮弁里縫合處鑲嵌的玉飾,按照明清服制,「天子之冠十二會則十二璂,以次第降,為貴賤之等。」

注: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乾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需要注意的是,璂的發音是qi,讀二聲,也就是說,那拉氏所生的十二阿哥永璂與五阿哥永琪,發音是一樣一樣的。

乾隆十八年與乾隆二十年,那拉氏又誕下皇五女與十三阿哥永璟,只不過,這兩位沒有福氣,早早地就夭折了。

從乾隆十七年到乾隆二十年,短短的三四年里,那拉氏先后誕下三個兒女,所受之寵,可見一斑,這段時間,可以稱得上是乾隆與那拉氏的蜜月期了。

說起來倒也奇怪,別人的蜜月期一般都是婚后一段時間,人家乾隆與那拉氏卻是在結婚十六年之后,真是讓人捉摸不透啊。

06帝后離心

乾隆二十二年對于那拉氏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一年。

這一年,她的母親郎佳氏病逝,還有她的兒子十三阿哥永璟夭折,那拉氏年近四十,已經年輕不再,乾隆也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女人身上,她就是令妃。

可問題是,給那拉氏帶來苦惱的并非只有令妃一個。

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將兩名學規矩女子安排到了皇后那拉氏身邊,一個是厄魯特蒙古貴族之女拜爾葛斯氏,也就是后來的慎嬪,另一個是回部貴族之女和卓氏,即后來的容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香妃。

事實證明,這位備受后人矚目的香妃(容妃)并非簡單之輩,她于乾隆三十年主導了「皇后失東珠」一案。

「中國人寶東珠。以為高麗珠。……東珠八分已上為寶。皇帝有東珠七錢重。為鎮夢魘寶。皇后東珠六錢四分重。形如白茄子。乾隆三十年。皇后失東珠。回后讒皇后。搜得東珠鑾儀衛卒家。后遂廢幽之冷宮。」(《熱河日記》)

當時,容嬪和卓氏(回后)告發皇后那拉氏偷盜皇帝的東珠,并在聯絡的侍衛家中搜到東珠和相關信件,并且,很明顯,這份史料還將此案件與接下來的皇后被廢聯系在了一起。

07南巡的不歸路

乾隆三十年閏二月二十八日,乾隆第四次南巡的隊伍來到了杭州西湖的著名景點「蕉石鳴琴」,在吃早飯時,還都好好的,乾隆還賞賜給了那拉氏一些食物,可到了晚飯時,卻不見了那拉氏的蹤影,她到底去了哪里?

人們摸不到頭腦。

但有一點人們可以肯定: 皇帝與皇后鬧掰了。

在這期間,乾隆與那拉氏之間的關系,仍有緩和的余地,最起碼,乾隆曾三次挽留那拉氏。

第一次是在事發三天后,乾隆向護送皇后那拉氏回京的福隆安交待「酌情行進,無需過急」,并讓沿途官員做好接待工作,這說明乾隆在等待那拉氏改變態度。

第二次是在三月初三,也就是事發十三天后,乾隆給那拉氏的侄子訥蘇肯寫了一封密信,說了事情的原委

「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駕臨杭州,正欲返回,于啟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發。身為皇后,所行如此,著實不像話。」

原來閏二月十八日那一天,那拉氏想要出家,將自己的頭髮給剪掉了,我們都知道,女人剪發對于滿洲人來講,屬于大忌,相當于詛咒皇太后與皇帝,這讓乾隆怎能忍受。

不過,乾隆既然能夠把事情原委告訴那拉氏的侄子,這就說明,事情仍有緩和的余地,一切還是要看那拉氏個人的態度。

第三次是在三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乾隆頒布了一道嘉獎訥蘇肯的諭旨,這很明顯是在挽留那拉氏了,可是,不知為何,那拉氏似乎是鐵了心,不給乾隆這個臺階下,終究還是走上了那條不歸路。

幾天后,乾隆對十五阿哥永琰的請安折進行了回復: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當下你同福隆安審問他們十八日如何剪發之事,他們為何不留心,叫他們出去他們就出去嗎,要尋自盡難道他們也裝不知道嗎?」

「諭王成皇后此事甚屬乖張。如此看來,她平日恨我必深。宮外圓明園她住處、凈房,你同毛團細細密看,不可令別人知道,若有邪道蹤跡,等朕回宮再奏,密之又密。」

從這些批語來看,那拉氏似乎是一個人偷偷把頭髮剪掉的,其他人并不在場,還有,乾隆似乎對那拉氏近期對自己的怨念并不知情,所以派人到圓明園住處搜尋其他一些鎮魘或邪道的東西。

08不廢而廢

乾隆三十年四月十一日,乾隆回到了圓明園,隨后那拉氏的處境便急轉直下,先是刑部侍郎阿永阿因勸諫不可廢后而被貶到伊犁,可見當時乾隆應該是有了廢后的想法。

隨后發生了一件怪事,交泰殿首領太監張鳳偷走了皇后的金印,俗話說,落難的鳳凰不如雞,可即便如此,人家還沒被廢呢,還是正牌的大清皇后,豈是你一個太監想欺負就能欺負的?結果,這位名叫張鳳的太監,被抓獲后處死。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四日這一天,乾隆下令收回了那拉氏所有的冊寶冊印,并裁撤了那拉氏身邊的宮女人數,到了六月份,乾隆更是下令將那拉氏全家撥回鑲藍旗(注:那拉氏全家曾被抬至正黃旗),將那拉氏的侄子訥蘇肯降為三等侍衛,交烏什大臣差遣。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那拉氏病逝于翊坤宮后殿,享年49歲。

當時乾隆正在熱河打獵,聽到那拉氏病逝,下了一道諭旨:

「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只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這份諭旨算是向世人交待了事情的原委,不過,在乾隆看來,皇后的舉動「跡類瘋迷」,這一切都與自己無關,自己沒有將皇后廢掉,保留了她的名號,也已經屬于「格外優容」了,并命以皇貴妃的規制辦理喪事。

關于那拉氏之死,《李朝實錄》描述得卻更加悲情:

「幽廢皇后,絕其往來,損其飲食,日加誚責,令其速歿,至六月二十三始歿云。或云不得良歿,而事極諱秘。即日移殯東直門外靜安莊,不頒詔書,又不成服。」

09禁入皇陵

乾隆十七年十月,乾隆裕陵基本完工,乾隆帶著皇后那拉氏、嘉貴妃、怡嬪等參加了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的奉安典禮,當時,乾隆曾帶皇后那拉氏、嘉貴妃金氏到地宮閱示, 說明那拉氏與嘉貴妃當時已經被確定百年之后葬入裕陵地宮。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那拉氏去世后,不僅喪禮規格被大幅度削減,就連裕陵地宮,那拉氏也不能進入了,乾隆思前想后,竟然將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的地宮打開,將那拉氏葬在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棺木位居側位。

也就是說,堂堂的大清皇后,竟然給一名妃子給陪葬了,這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這是乾隆對那拉氏的又一次羞辱,也是最后一次。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李朝實錄》《熱河日記》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