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6歲女孩走路的視訊火上熱搜。
她叫豆豆,2歲被診斷為「腦癱兒」,僅僅是這樣簡單的跨步,她學了3年。
鏡頭下,她第一次獨自走上人行道,盡管她很努力地保持平衡,身體還是不受控制地搖搖晃晃。
一會兒后,傳來媽媽的聲音:「下坡為什麼走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嗎?」
小女孩靦腆地說:「沒有,腳踏實地唄。」
這是媽媽一直告訴她的道理,腳踏實地就沒問題,不管是康復路還是人生路。
這不是豆豆第一次火,去年,她的一條穿衣視訊,曾讓全網破防。
「媽媽,你相不相信我可以自己換衣服?」
過了一會兒,豆豆從房間里跌跌撞撞地爬出來,滿臉笑意地解釋著,自己沒有找到袖口。
然后她對媽媽的一句道歉,讓所有人都淚目了。
「對不起。」
「我怕你沒等到我......」
殊不知,這樣的對話是母女倆每天的日常。
在這個不被命運眷顧的小家庭里,我們看到了他們如何用愛聯結希望。
01▼
2歲確診「腦癱」,天都要塌下來了
6年前,豆豆出生,因為早產只有3斤多。
豆媽生她時,是順產轉剖腹產,期間缺氧、缺血,豆豆的運動神經受到損傷。
直到豆豆2歲時,醫生給出最終判定:腦癱。
這兩個的字,猶如一塊突然墜落的巨石,重重地砸向這個普通的家庭。
豆豆父母是居住在重慶的一對夫妻,年輕的90后,但只有國中學歷。
夫妻倆沒有很好的經濟條件,甚至在當時,連穩定的收入都沒有,當時只覺得「天都塌了」。
短暫的「崩潰」過后,他們選擇直面一切。
為了照顧行為能力落后的豆豆,豆媽在家做了全職媽媽,每天陪著豆豆做康復治療。
「別人可以穿漂亮的裙子,她不可以;別人可以到處去玩,她不可以。」
游樂園里蹦蹦跳跳,溜冰、游泳等愛好,對于豆豆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豆豆的病癥是:智力發育正常,運動神經受損,意味著動作永遠跟不上思想。
在她的童年時光里,只有反反復復的康復訓練,枯燥而艱難。
在康復治療室里,老師將一根棍子放在豆豆跟前,引導她跨過去;或是用紙箱搭成階梯狀,教她慢慢往上爬。
一步又一步,如此循環。
很多時候,學會一個動作,要花好幾個月。
為了矯正身形,豆豆還要定期做按摩治療,小小的身軀一直承受著日復一日的疼痛。
有時候,她會痛得大哭,會可憐巴巴地望著豆媽:「媽媽救救我!」
可到了第二天,豆媽問她還要不要去做康復時,豆豆沒有一絲猶豫地說:「要!」
豆豆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但小小的她也渴望著和別人一樣。
02▼
1000個視訊里,她長大了
女兒確診后,豆媽用手機拍下豆豆的生活日常、康復進程,發到社交賬號上。
累積1000+的視訊里,記錄了豆豆每一天、每一步的成長。
母女倆一起看書的時候,媽媽告訴豆豆:「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能是成就一個人,也可能是毀掉一個人。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豆豆卻認真地表示,自己也有一點感想。
「我知道,要想改變命運,就先改變自己!」
一天早上,豆媽忙完后走進臥室,驚訝地發現:剛起床的豆豆自己換好了衣服,正在「笨拙」地穿著襪子。
豆豆仰起頭,笑著說:「你把衣服放在那里,你去忙了我就自己穿的。」
媽媽因為腰痛,躺在床上起不來的時候,豆豆很貼心地為媽媽送早餐。
踉踉蹌蹌的每一步,都是對媽媽的愛。
像別人一樣走路——是豆豆3年康復課程的終極目標。走平地、樓梯、上下坡,對她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視訊里,豆豆走到一個下坡路前,自信地對媽媽說:「媽媽,你到前面等我,我自己鼓勵自己走到你身旁。」
說完,她就「歪歪扭扭」地邁出了步子。不斷有小朋友從她身邊快速跑過,她依舊小心翼翼、不緊不慢。
10米的路,她走了3分鐘,摔了兩次。
回家路上,當媽媽問道「爬坡累不累」時,她堅定地說「不累」;可當媽媽一再追問「摸著良心老實說累不累」,她卻回答了「累」。
「為什麼要騙媽媽?」
——「其實我想堅持。」
小小身軀,卻有著強大意志力,一直努力著、堅持著,變成一副「小大人」模樣。
這些不斷更新的視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媽媽的溫柔與耐心,也看到了一個孩子的堅韌與樂觀。
03▼
一句「爸爸臟」,令人淚目了
豆豆的進步和乖巧,是因為豆媽豆爸對她傾注了全部的愛。
母女倆的生活費、豆豆的康復費用,一個月就要4萬多,經濟重擔壓在了豆爸身上。
豆爸只能遠赴外地做木工,一個人干著兩個人的活兒。長年累月,他在一個個建筑工地中奔波,安全帽下的那張臉,被灰塵覆蓋而模糊。
而母女倆只能通過視訊與豆爸相見。
一次,豆爸剛從工地回來,就接到家人的視訊電話。視訊中的豆爸灰頭土臉,豆豆無心地說了一句:「爸爸很臟,我不喜歡。」
話音剛落,視訊就被豆媽掛斷了。長久以來的經濟壓力、康復進展挫折,那一刻都在豆媽心里沸騰起來。
一氣之下,豆媽打了豆豆:「爸爸這麼辛苦,是為了誰?」
過了一會兒,豆爸收到了一條豆豆的語音:「爸爸,對不起.......」
語音里,還帶著哭腔,豆爸的眼淚也忍不住滾落。接著,他跟豆豆回復了一條長長的消息:
「爸爸沒有生你的氣,你并沒有撒謊,因為你是一個愛干凈的孩子。只不過你要明白,臟,分很多種,爸爸臟,只是因為爸爸的工作環境很惡劣。」
事后,豆媽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控,豆爸還勸慰妻子,要多跟孩子溝通,讓豆豆慢慢學習。
「寧愿自己憋氣,不對孩子撒氣。」
豆爸曾經是留守兒童,小時候得到的關愛很少很少,于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從豆豆出生起,夫妻倆就買了各種育兒書籍、兒童繪本、兒童識字書,竭盡所能地陪伴著孩子學習、進步。
在他們看來,孩子天天和父母在一起,耳濡目染,從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身上的問題。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打印機。」
04▼
「腦癱」孩子可以被接納嗎
如同那句「天要塌下來」,豆豆的病,帶來了很多意外和曲折。
豆豆3歲的時候,該上幼兒園的年紀。
豆媽帶著豆豆跑遍了附近了幼兒園,但對方一聽說「腦癱」,就堅決地把她們拒之門外。
直到豆豆5歲的時候,一位幼兒園老師看到了她的視訊,推薦給了園長,豆豆才擁有上學的機會。
入學那天,老師們為豆豆舉行了歡迎儀式,在小朋友們的掌聲中,豆豆上臺唱了一首——劉德華的《今天》。
「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今天,夢了好久終于把夢實現。」
社會的眼光太復雜,并不是所有人包容「腦癱」病人,即便她只是一個孩子。
有一次,豆媽帶著豆豆走在路上,一路過的阿姨很直接地問道:「你這個孩子是腦癱嗎?」
在豆媽回答「是的」后,對方卻接著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揚長而去。
在大多數人看來,「腦癱」并不是一個好的詞。在豆媽的老家鄉下,很多人甚至用這個詞來罵人。
豆豆聽到后,也曾經問過豆媽:「媽媽,腦癱是什麼意思?」
心疼、愧疚、無奈,豆媽心里五味雜陳,她可以盡力保護豆豆,卻控制不了別人的言辭。
類似的情況,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讓豆媽更加堅定了拍攝視訊的決心。
這既是一種回憶,也是面向社會的「科普」,為相同遭遇的家庭打氣。
「腦癱」只是一種病名,不應該是對孩子的貶義,更不應該成為一種社會歧視。
這些不幸又勇敢的孩子,他們需要家庭的引導和教育,更需要社會大眾的理解和包容。
豆媽說:「我們不太需要什麼社會幫助,如果你在馬路上看見一個走路扭扭捏捏的孩子,我希望你就走過去,不要回頭,如果更多的話,你可以給他一個鼓勵。」
一路走來,這個小家庭經受了太多本不該有的磨難,但在這份不幸當中,真正打動人的是:豆豆一家人不屈、堅持與樂觀。
在愛的教育中,可愛的豆豆一定能茁壯成長、優秀獨立。
也希望,更多像豆豆一樣的孩子,能夠無畏風雨,勇敢前行,終點一定有屬于你們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