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甄嬛傳》里面的大女主甄嬛,那是真正的才貌俱佳。
她不僅精通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也是樣樣精通。
她還善于拿捏人心,可以這麼說,皇帝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她都知道,既能順勢逢迎,也能小心伺候。
那問題來了,這麼厲害的一個角色,卻在第四十三集時,因為誤穿已故純元皇后的舊衣而失寵。
沒想著翻盤,也沒想著復寵,竟然自請出家去甘露寺修行。
這中間甄嬛受盡磨難,直到第五十五集才高調回宮。
按照前情的劇情線路,甄嬛明明有手段復寵的。
只要她想,復寵就是分分鐘的事,可她為什麼非要出家去甘露寺過苦日子呢?
重溫這部經典大劇,我明白了其中的關竅。
原來,自請出家是甄嬛最大的陰謀。
我們一起來回憶下,甄嬛是什麼時候下定決心離開皇宮,而選擇出家的呢?
是在她懷著八個月身孕,失寵被禁足,同時又聽說家人獲罪,被流放寧古塔的時候。
也是在看到皇帝懷念純元的那句「縱得莞莞,莞莞類卿,暫排苦思,亦除卻巫山非云也」的時候。
那時的甄嬛是真傷心,真失望。
那是種始料不及,痛徹心扉的難過。也正因為這一系列打擊,導致了她早產生下了女兒。
自入宮,甄嬛認識皇帝后,她和皇帝一直都是郎情妾意,兩個人如春風化雨般和諧、美好。
甄嬛明明感受到了皇帝的心,而自己也愛得徹底。
結果卻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個替身,這個打擊對于心高氣傲的甄嬛來說,不悖于五雷轟頂。
難道僅僅因為這些,甄嬛就看破紅塵,想青燈古佛,了此殘生了嗎?
別忘了,她還有一個剛出生的女兒,還有在朝為官尚未洗清罪名的父母。
況且,甄嬛本身也就是心氣高,善于謀略攻心之人。這樣走她能甘心嗎?
原來自請出家,選擇韜光養,是她早就想好了的,只不過找了這麼一個,合適的契機而已。
首先,打消太后疑慮,讓太后放心。
對于后宮干政,一直是歷朝歷代皇族禁忌。
清朝時,順治帝曾在交泰殿立了一塊鐵牌,上書「內宮不得干政」。
這是被奉為金科玉令般的存在,在這條律令之下,后宮妃嬪和太監禁止干涉朝政。
但是,甄嬛在和皇帝的相處中,已經不止一次談及朝政。
例如,甄嬛在失了第一個孩子后,華妃被貶,年羹堯步步逼迫,是甄嬛主動提議給華妃復位。
還有,敦親王上書請封他的生母溫僖貴妃為貴太妃,也是甄嬛出的主意幫皇帝化解了難題。
就連處置敦親王和制服年羹堯,都有甄嬛的參與。
這樁樁件件,都逃不過太后的耳目。
太后也是從后宮的旋渦里,一點點摸爬滾打過來的,最后成為了后宮的至尊贏家。
所以,她最忌憚的就是女人過于聰慧。
就怕這「枕邊風」影響到了皇帝的判斷,從而影響前朝國運。
何況,當時情形,皇帝對甄嬛的寵愛六宮皆知。
如此一來,甄嬛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她就成了太后心里那根難受的刺,為太后所不喜。
甄嬛聰明就聰明在,在太后斥責她之后,她立馬就明白了問題的實質,也了解了自己的處境。
此時的她,只能想辦法轉圜當前被動局面,才能打消太后對她的忌憚和防范。
那麼,離開宮里,暫避風頭,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其次,她為了剛出生的女兒,給女兒掙一份保障。
后宮嬪妃無數,但皇帝卻子嗣稀薄。這其中的溝溝坎坎,甄嬛看得明明白白的。
當時的自己被算計失了寵,甄嬛心里明白,這是皇后容不下她了。
失了寵的妃嬪在宮里連低賤的奴婢都不如。
丫鬟奴婢在位高者眼里太低微,也太過于渺小,根本不屑于理會。
但是曾經的寵妃就不一樣了,得寵和失寵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間,這一念就能注定敵我之間的你死我活。
彼時失寵了的甄嬛剛生完公主,即使想要復寵也是有心無力。
但是只要自己在一天,敵人的各種明槍暗箭就不會斷,女兒的危險就多一分。
而且,當時的她是嬪位,父親已經被貶黜去了寧古塔服役。
自己的失勢加上母家的不得力,在后宮這個捧高踩低的地方,幾乎人人都可以踩一腳。
思慮周全的她明白,以她當時的境地,是無法護孩子周全的。
敬妃去碎玉軒接公主時問甄嬛「妹妹,你就只有這一條出路了嗎?」
甄嬛答道:我如今多在宮中多待一天,公主就多一分危險。從今往后,姐姐就是公主的額娘了。
敬妃家世顯赫,又沒有子嗣,且在宮中多年屹立不倒。
所以,無論是身份還是家世,敬妃都比落魄的她要好很多。
這是她給自己女兒找得最妥帖的去處。
所以,她向皇帝提議即刻離宮,請求讓敬妃撫養公主。
她利用皇帝的憐憫之情,請求皇帝給公主賜名「綰綰」。
綰,是長發綰君心的綰,與純元皇后的小字「莞莞」同音不同字。
但是甄嬛私心里明白,只要皇帝每次喊「綰綰」,就會想到故去的純元皇后。
純元皇后在皇帝心里的分量越重,這個名字才能起到護身符的作用,越好用。
尤其是公主滿月時,身在甘露寺的甄嬛拿出全部積蓄,懇請芳若嬤嬤,仿照純元皇后的羊脂美玉項圈,為公主打造一個類似的項圈。
其實這步棋,也是利在皇帝對純元的懷念和思慕,為自己的女兒多掙一份皇帝的憐愛。
為了保證敵人不把矛頭對準公主,她選擇落魄離宮。
她在甘露寺受盡靜白和其他姑子的欺侮,一聲不吭。
因為她心里明鏡似的,這些人都是被人授意過的,是看著她的眼睛。
只有自己落魄,宮里頭的人才會安心。
為了女兒,為了能讓她平安成長,她愿意暫時跌進塵埃里。
作為一個母親,甄嬛也算是把一份拳拳愛子之心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最后,甄嬛收放自如,完成了從莞莞到熹妃的華麗轉身。
后宮的女人能存活到最后的,都各有各的手段。
甄嬛無疑是聰明的,她聰明就聰明在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
最初和皇帝相識時兩情相悅。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明白君心深似海,面對帝王夫君,也懂得該如何去愛。
只是,她沒想到自己活成了純元的影子。
如果一直以純元皇后的影子存在,皇帝早晚會失望。
因為她和純元本就不是一人。
雖然像,也只是像罷了。
那時的她才是徹底失寵,她必須做回自己。
通過之前和皇帝的相處,她心里明白皇帝對她的幾分真心,憑著這幾分真心,她要翻盤做自己。
只有莞莞徹底死了,她才是真正的她,是真正的甄嬛。
所以,甄嬛在拜別皇帝時吟誦「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忘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這是西漢才女卓文君《訣別書》的最后一段。
卓文君就是憑借《白頭吟》和《訣別書》挽回了丈夫司馬相如的心。
男女之情,本就易生變數,帝王擁有后宮美人無數,若想得到長久的眷顧,太難了!
就像手里握著的那根風箏線,太緊繃容易斷,太松則無法掌控。
最好的狀態就是收放自如,可要做到這一點,也是最難的。
但是,甄嬛真正做到了。從莞嬪到熹妃,就像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到「往日暗沉不可追,未來之路光明燦爛」。
甄嬛做了一個華麗麗的轉身,不再是替身,而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此時的皇帝寵愛的只是自己,不再因為任何人,這樣的寵愛才能讓甄嬛心里踏實,也是她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