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甄嬛傳》里一共有兩大反派,那麼必然是前期的華妃,和后期的皇后。
如果再說到兩大反派的智囊團,那麼華妃身邊的曹琴默,和皇后身邊的安陵容,則是一等一的狠毒又聰明。
安陵容之死是一場大戲,她先被甄嬛設計流產,后被端妃揭發罪行。
鸝妃用暖情香爭寵的事情敗露。
再加上衛太醫當眾驗出舒痕膠藏著麝香,說明甄嬛懷的第一個孩子是被安陵容所害。
暖情香、舒痕膠、派寶鵲驚了沈眉莊的胎,樁樁件件,都讓安陵容溫柔和順的形象一朝崩塌。
皇帝一怒之下,命令她日日受掌嘴之刑。
安陵容厭倦了作為棋子的生活,于是服下苦杏仁自盡。
安陵容作為反派皇后的最強隊友,智商和情商遠遠超過齊妃和祺嬪。
所以,《甄嬛傳》詳細地展現了安陵容的結局,這不足為奇。
然而,前期的曹琴默明明是華妃的爪牙,戲份舉足輕重,她的死亡之路卻寫得很模糊。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想清楚三個問題。
曹琴默是怎麼死的?她的死因為什麼不能公開?殺死她的人是誰?
從劇中零碎的幾個畫面來看,曹琴默死于貼身宮女送來的安神湯。
安神湯是古人日常飲用的養身湯藥,但曹琴默的湯里放了讓人驚夢的藥物,導致曹琴默夜不能寐。
旁人以為她是因為揭發舊主華妃而愧疚不安,沒有聯想到藥物之故。
于是,曹琴默被夢魘影響,漸漸衰弱下去,就這麼香消玉殞。
既然如此,為什麼她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安陵容的死,并不牽連前朝。她的父親安比槐因為女兒得寵才升官,沒什麼家族勢力。
曹琴默的死,則大不一樣。
曹琴默所在的時間段,是雍正親政不久。
那時候,皇帝在朝中受到權臣的掣肘,不僅懷疑年羹堯功高震主,而且處處提防著敦親王。
因此,皇帝布置了一系列計劃,任用甄遠道、瓜爾佳·鄂敏等人,暗暗和年羹堯作對。
華妃年世蘭,正是年羹堯的妹妹,一度依仗著哥哥的軍功,在宮中風光無限。
可惜,皇帝對年羹堯的器重,不過是「捧殺」。
曹琴默敏銳地感覺到,華妃已經日薄西山,一旦年羹堯倒下,華妃必然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她悄悄叛變,投靠了「潛力股」甄嬛。
在前朝,年羹堯終被賜死。
在后宮,曹琴默主動出面,揭發年世蘭的種種罪行。
華妃被貶為年答應,曹琴默因告發有功,升為襄嬪。
她正是推動年家敗落的一枚棋子,與朝政息息相關。
所以,襄嬪完成了她的「使命」,之后必然會死。
而且她的死法不能太顯眼,只能用慢性藥物,假裝是她自己的心病。
如此一來,殺死曹琴默的兇手再明顯不過。
直接兇手,正是掌權者皇帝和太后。
第一,曹琴默是「污點證人」,本來是追隨年家的人,后來反咬年家一口。
皇帝不愿意臣民繼續議論年家的事,免得說他「不容功臣」,所以曹琴默不能留。
第二,皇帝說自己和華妃是「多年夫妻」,華妃并非純元皇后的替身,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皇帝需要曹琴默出來告發華妃,卻依然遷怒于曹琴默。
第三,曹琴默見風使舵,心思狠毒,太后怕她帶壞溫宜公主。
而且,這樣的人一旦想害人,簡直防不勝防。太后不希望皇帝身邊有個蛇蝎婦人。
除了皇帝和太后,甄嬛也是推動曹琴默之死的兇手。
她看破了皇帝和太后的心思,故意挑唆曹琴默進言「殺了華妃以泄憤」,引得皇帝大怒。
皇帝和太后由此確認了曹琴默的冷心冷情,這才決定殺了她。
既然皇帝、太后、「大女主」甄嬛都要曹琴默死,她還有救嗎?
其實還是有救的。
一方面,曹琴默要改變投靠的對象。
年家已經「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曹琴默必須盡快離開華妃。
但是投靠誰,這是一門學問。
投靠甄嬛?沒有用。
曹琴默多次傷害甄嬛,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圓明園,曹琴默挑撥四嬛的關系,讓皇帝疑心甄嬛喜歡的是果郡王。
富察貴人被貓撲倒,曹琴默故意推了甄嬛,讓她去撞富察貴人的肚子。
淳兒被華妃手下的周寧海摁入水中,是曹琴默拉著甄嬛說話拖時間,耽誤了甄嬛營救淳兒的時間。
甄嬛可以原諒犯錯的浣碧,卻永遠無法原諒害人的曹琴默。
因此,曹琴默投靠甄嬛,只會被利用,被推出去擋刀,依然是一個死局。
投靠皇后?更沒有用。
皇后段位比華妃高多了,她會把曹琴默的價值全部榨干凈,等不中用了就丟棄。
所以,曹琴默只能投靠皇帝和太后。
她最大的優勢,是溫宜公主的生母。
一開始,溫宜是最受寵愛的公主,皇帝因此對曹琴默還有些寵愛。
單從曹琴默兩次進言就能看出來。
第一次,曹琴默以溫宜生母的身份,哭訴自己受到華妃的脅迫,為了溫宜的安全,不得不跟著華妃害人。
皇帝想到她養著溫宜的不容易,心有不忍,還升她為襄嬪。
第二次,華妃已經是年答應,不會威脅到曹琴默和溫宜,曹琴默竟然還落井下石,提議殺了年世蘭。
這說明曹琴默背叛華妃的原因,不只是為了溫宜,還有自己的私心。
去掉「溫宜生母」這個光環,曹琴默只是一個面目可憎的嬪妃,自然被皇帝徹底厭棄。
因此,她的正確做法是,繼續扮演好「溫宜生母」這一角色。
她可以把溫宜送到太后膝下撫養,一來,溫宜的身價會提高,對女兒有利無害,而女兒是曹琴默最在乎的人。
二來,她主動把軟肋交給皇上太后,既顯示俯首的誠意,又讓掌權者對她放下戒心。
三來,太后親自教養公主,不必擔心溫宜被她這個「壞母親」影響,自己也能保得一命。
另一方面,曹琴默要改變投靠的時機。
年家注定倒臺,華妃注定要被打擊,曹琴默注定要出首告發華妃。
但是,她應該先投靠皇帝和太后,把自己哭訴受到華妃脅迫的話,提前告知皇帝。
如果她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又積極主動地揭發華妃的罪行,那麼她的舉動,難免會被皇帝忌憚。
如果她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卻誠惶誠恐,表示自己是因為溫宜而迫不得已,現在想通了,要「回頭是岸」,就會減輕皇帝的戒心。
要知道,對于投靠甄嬛,那是「墻頭草」;對于投靠皇帝,那是「棄暗投明」。
看在溫宜的面子上,皇帝多少會給曹琴默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之后,曹琴默再在皇帝授意的時機下,出來推年家一把。
這就是早早把「告發計劃」過了明路,而不是自作主張。
最后,曹琴默還要注意自己對舊主的態度。
華妃對曹琴默確實不好,然而她能把溫宜留在身邊,離不開華妃的幫助。
雖然曹琴默直接害得華妃被貶,但她對華妃仍然畢恭畢敬,才不會讓掌權者覺得她忘恩負義。
曹琴默做得最錯的一件事,就是在年答應凄凄慘慘的時候,還向皇帝提議殺了年答應。
只要她及時剎車,比如時時給年答應送去生活物資,比如向皇帝求情讓年答應過得好些,比如向皇帝坦承自己告發舊主的愧疚……
或許,曹琴默就不會死得這樣悄無聲息。
只可惜,曹琴默身在局中,聰明反被聰明誤。
最終,她玩不過皇帝和太后,扳倒了華妃,也害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