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元皇后是活在臺詞里的人物。
76集電視劇,沒有一個鏡頭,但卻從頭到尾都有她的影子。
在所有人的記憶中,純元都是完美的存在,女神的化身,沒有人能和純元比,許多人都曾得到過純元的恩惠。
她是皇后宜修難以企及的嫡姐姐。
是雍正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這個活在別人口中的純元,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是不是真如大家口中所說,是個純善溫柔之人?
純元皇后,原名朱柔則,和妹妹宜修只差兩個時辰,比雍正大兩歲。小說原著中她15歲遇到玄凌(電視劇中的雍正),20歲難產一尸兩命。
在雍正的記憶中,純元柔美端莊,多才多藝,無人能及。甄嬛的蕭聲令雍正感慨「從那之后就沒聽到過這樣動人的蕭聲了」;端妃的琵琶爐火純青,卻也只得純元三四分真傳;安陵容的歌喉冠絕后宮,不過純元的六七分……所有人的絕技,都不及純元的一項技能。
甄嬛做驚鴻舞,合宮上下連敦親王都贊不絕口,但這舞早已失傳,是純元從唐玄宗梅妃的驚鴻舞中「改造后更美妙絕倫,冠絕天下」。
純元就像一個美好的存在。
像是把所有女子美好的一面都集中在她身上。
但她又真的存在過。
宜修先嫁給雍正,當時雍正還是親王,他并不是備受先帝寵愛的皇子,康熙為避免皇子們為了太子之位自相殘殺,廢棄了太子后再也沒有立過太子。一直到康熙去世,雍正拿著皇帝的遺詔宣布康熙傳位于四阿哥也就是雍正。
歷史上對此有過許多爭議,有人說詔書上寫的是「傳位十四阿哥」,雍正設計將「十」改成了「于」。
雖然后人已經無法還原當時歷史,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康熙去世之前,并不知道是哪位皇子繼承大統。
按照后宮的生存法則,庶出的女兒嫁給王爺,嫡出的女兒將來是要嫁給更有可能登基的皇子的。
如此,才更能保證烏拉那拉氏一族的榮耀,雙重保險。
看《甄嬛傳》70集以后,宜修皇后為長子三皇子挑選福晉,先從家族選中了青櫻,本想立青櫻為福晉。但青櫻不識抬舉,指給了四阿哥弘歷做側福晉,說是羞辱四阿哥。
之所以指給四阿哥,不過是因為青櫻戳痛了皇后的痛處。
皇后授意青櫻暫時忍辱,做三阿哥的侍妾,來日生下一兒半女,等三阿哥登基,她這個母后皇太后自然會指定青櫻為皇后。
但青櫻說什麼?
青櫻說皇后是庶出,當年還做了側福晉,怎麼卻要她做個侍妾。
青櫻是嫡出,皇后特意選給三阿哥做福晉的。她不但不知進退,還以「庶出」詆毀皇后,戳到皇后痛處,皇后惱火,才將其指給了四阿哥。
皇后為青櫻謀的出路,應該便是太后為宜修謀的出路。
以當時的情況,讓嫡出的純元嫁給雍正恐怕并不現實,純元既然是姐姐,應該先出嫁才對。恐怕是家族在觀望,庶出的女兒嫁給四阿哥做側福晉,而嫡出的姐姐將來是要嫁給太子的。
只可惜,康熙一直沒有選太子。
宜修剛嫁入王府,和雍正也是琴瑟和鳴,時常賞花賭書潑茶。
然而隨著時日推移,宜修有孕,只要誕下孩子,便可以母憑子貴成為福晉。只是這時候,怕是雍正的親王地位越來越高, 更有可能成為繼承大統的人選。
故而,純元的母親讓純元以照顧有孕的妹妹為名,進入雍親王府,實則想促成純元和雍正的緣分。
純元或者并不知道母親的用意。
但純元初次遇見雍正時穿的那件衣服,極其正式,華貴,絕不是普通日常服。一個未出嫁的姐姐去照顧有孕的妹妹,需要穿這麼隆重嗎?
《甄嬛傳》中,甄嬛封妃,因封妃服被破壞,只能臨時拿了這件衣服湊上去,說這是唯一一件能抵得過封妃服的衣服。甄嬛換上,極其滿意,流朱也說:「皇后從前的衣服,哪怕舊了些,還是好看」。
可見這件衣服的華貴分量。
能在封妃這樣隆重的場合穿的,相當于去妹妹、妹夫家穿了時裝秀的禮服。
純元再天真,也不會穿得如此隆重吧?
而只這一面,雍正和純元一見鐘情,從此再也沒宜修什麼事了。
若非純元有意,便是無辜單純的純元無意中成了母親的棋子。衣服是母親讓穿的,去照顧妹妹也是母親張羅。
小秋大膽揣測一下,當時雍正的位置越來越重,四爺黨和八爺黨相爭,恐怕是純元的母親看出了端倪,雍正勝算更大。不想宜修產子后成為福晉,日后成為皇后,自己親生的嫡女永遠甘居人后,所以才做了這樣的安排。
這樣的心思,就是為了趕在宜修產子之前,奪了雍正的心,先占了福晉的位子。
要知道,老婆懷孕期間是男人出軌的高峰期。
此后,雍正愛上純元,要娶純元過門。按照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嫡庶有別的情況,就算宜修不主動開口,這個福晉的位置必定也是純元的。
宜修一出生就是庶出,看盡了母親這個妾和純元之母嫡妻之間的明爭暗斗。看過《知否》便知道,妻妾和嫡庶生活差距有多大。宜修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她處處以退為進,一心想著往后母憑子貴。
豈料,大阿哥早夭,她傷心欲絕。
而此時,純元有孕,皇上連為早夭的大阿哥流一滴眼淚也不曾,便歡心地跟宜修說:「阿柔有孕了,孩子還會有的,我和阿柔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
這和甄嬛對浣碧說,我和王爺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如出一轍。
浣碧也是庶出。
只是宜修比浣碧心氣高,她先嫁給雍正,先有孕,本可以平步青云,純元奪走了她的一切。
在純元面前,宜修再也不起眼。
她書法和繪畫一絕,可在皇上眼里,不值一提,不及姐姐一舞。
宜修懂藥理,將甜杏仁換成桃仁,以寒性的芭蕉蒸煮食物給姐姐服用,以至于純元一尸兩命。
純元死前,用盡力氣對宜修說了三個字「對不住」!
這三個字,可見她非常明白自己嫁入王府后,宜修的處境,更明白自己橫刀奪愛。
純元究竟是不是單純善良?
華妃曾讓有孕的甄嬛跪在宮內半個時辰,甄嬛小產。而純元曾讓有孕的側福晉跪了兩個時辰,致嬪妃小產。
兩個時辰就是四個小時。
在皇上眼里,華妃罪大惡極。
同樣在皇上眼里,純元只是不知側福晉有孕,無心之失。事后,純元自責不已,是皇上新中國的仁慈。
試想,就算純元不知側福晉有孕,跪了4個小時,側福晉都要小產了還能不主動說嗎?難道也沒有人提醒側福晉嗎?
華妃讓甄嬛下跪時,甄嬛多次提起有孕。
按照純元和皇上的恩愛程度,想必純元是明知側福晉有孕,一是怕自己地位不保,二是恨所愛男人和別的女人有孕。
恐怕很難解釋為無心之失。
《甄嬛傳》的最后幾集,甄嬛故意讓皇后到自己寢宮掛福袋,自己撞了桌子污蔑皇后,以至于皇上禁足皇后。
大臣進言,為皇后說情。大臣張口就是「皇后雖然不及已故的純元皇后那麼寬和……」
純元在王府的日子并不長,連大臣都知道她的名聲。從《甄嬛傳》后宮森嚴的生活推測,后宮和前朝不可有過密的來往,甚至親生父母覲見都非常嚴苛。除了皇上時常念叨,大臣又怎能知道純元寬和?
這樣的人設經營,究竟是無意還是有意?
小秋看過很多分析,說純元生在鐘鳴鼎食之家,母親是嫡妻,自己是嫡女,又多才多藝,純美絕倫,可謂是公主一般。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兒,自帶高貴,并不知那些詭詐的心思。而只有庶出的宜修,從小生活不易,心思敏感,才有這麼多心機。
我相信純元并非心機,但如眉莊一般性情孤傲高潔之人,從小四書五經、女德培養,對后宮狡詐也并非不懂,只在于她選擇做或者不做。
酷似純元的甄嬛更是七竅玲瓏心,前期不愿用心機,后期用起來無人能敵。
就算是比甄嬛更像純元的玉嬈,看問題也十分尖銳通透,敢于拒絕皇帝,并講出「皇上只有一位妻子,但可以有很多皇后」這樣明白的話。
可想,純元并非傻白甜。
宜修被揭露陷害純元后,痛哭對皇帝陳訴:」你以為姐姐愛你很多嗎?「像是側面揭露了純元的性情。
只不過,她表現的是前期的甄嬛,人人都覺得她性情溫婉,寬厚。
想一下,甄嬛前期,對背叛自己的太監康祿海,不但放其走,還送銀兩。對小云子生病的哥哥,放其照顧……若甄嬛當時有個福晉或者皇后的名頭,這樣的好事也是傳千里。
可惜,純元死的太早。
還未來得及展開后宮生存智慧。
如純元一般的明月光,在后宮的爾虞我詐中,也早晚會成為甄嬛一般的腹黑女。
純元對宜修那句「對不住」,對皇上那句保妹妹皇后之位,便是極其明白之人。
即懂得自己奪人所愛,又明白要保宜修才能保住烏拉那拉氏一族。
為何劇中,人人都說純元寬和仁慈,性子軟?
太后口中,純元一直都是性子軟,不堪大任。只有宜修,才能平衡眾妃,統帥六宮,保住烏拉那拉氏的榮耀。
真是如此嗎?
雍正可是太后親兒子,太后娘家便是雍正外祖母家。
太后為何不保住純元皇后之位,宜修皇貴妃之位,讓兩姐妹合作,保住烏拉那拉氏的榮耀呢?這樣豈不是更保險?
純元和宜修若必有一個人要死。
必定是純元。
因為純元是皇上的白月光,是皇上深情以對的璧人。
皇室最忌諱的就是皇上癡情。
前有順治鐘情董鄂妃,最后丟下皇位出家。
歷史上還有許多皇上為了寵妃荒亂朝政,國破家亡的案例。
所以推測,太后口中純元性子軟,只是托詞。實際原因是純元奪走了兒子全部的愛。作為太后,作為母親……純元都非死不可。
否則,太后那句,宜修對純元做的那些事,哀家不是不知。
宜修加害純元,并非臨門一腳,而是早有跡象。太后為何同意宜修和太醫一起為純元保胎。究竟是保胎還是打胎?
太后才是人精。
如此說來,純元也是個可憐人。
但絕不是傻白甜。
我們如此分析,并非是要證明純元是個有心機的人,也不是要定義純元是個壞人。只有小孩子才拿好壞區分。
人是復雜的,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看劇也好,看小說也罷,分析劇中人物也好,也不是為了分清楚誰好誰懷,一切的行為最終都是「反求諸己」。
時代變了,人性卻不會變。我們又何嘗不是有過自私、有過嫉妒、有過天真、有過傻逼、有過野心……的一刻。
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在同樣的情況下會怎麼選擇?
我們一生要修煉的,都是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