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斗劇看多了的話,我們都知道其實在皇帝身邊最受信任、知道最多事情的并不是皇后,也不是哪個寵妃,而是皇帝身邊的總管太監。
他們在皇帝身邊服侍,可以說是與皇帝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對皇帝也十分了解。
我們在影視劇里也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場景,不管是前朝大臣還是后宮嬪妃,在有事求見皇上前,都會先跟總管太監打聽一下皇帝的情況,再斟酌想想這事能不能提。
在《甄嬛傳》里這一點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在《甄嬛傳》中總管太監蘇培盛的態度和立場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影響整個局面。那麼,為什麼在劇中號稱是皇帝身邊的「頭號忠仆」的蘇培盛,會在后期倒向甄嬛陣營呢?
也許這一切都源于甄嬛在那一刻對于蘇培盛的尊重。
蘇培盛:自小跟在皇帝身邊的「頭號忠仆」
在《甄嬛傳》中,雖然蘇培盛并非是主角,但他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從小就服侍在皇帝身邊、陪著雍正走過「九子奪嫡」的人,蘇培盛對于雍正的重要性可以說是不亞于純元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不少觀眾調侃蘇培盛為「蘇妃」。
而更加重要的是,蘇培盛對于雍正的了解以及辦事滴水不漏的做派,讓他在這場后宮乃至前朝的爭奪中,都顯得更為重要。
例如,年羹堯自恃戰功赫赫,認為雍正也拿它沒有辦法,就囂張了起來,雍正雖然表面不動聲色,但其實心里已經有所不滿。
其中有一段劇情是,年羹堯原本上奏彈劾了直隸巡撫趙之垣,結果因為趙之垣給年羹堯了送了賄賂,年羹堯就又去雍正面前「求情」,說自己的「彈劾錯了」,要求雍正再給趙之垣一個官做。
雍正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其實心中極為不滿,還已經對年羹堯起了疑心,因此在雍正在年羹堯出去之后,特意問蘇培盛:「年羹堯出去的時候神色如何?」
蘇培盛先是表示「大將軍出去的時候比來的時候更高興」,又不動聲色地點出因為年羹堯來時皇帝正在與十七爺下棋,所以他是在外面坐著等的,而且十七爺出去的時候,年羹堯以足疾發作為由沒有起身行禮,還要加上一句「大將軍勞苦功高,沒人敢跟他計較」。
可以說,蘇培盛每一句話都是在用年羹堯的行為細節來佐證雍正的猜疑,而且,最后還說是自己「失言」,向皇帝表明這都是自己的猜測和理解,將鍋都攬到了自己身上。
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令皇帝極為滿意,也加速了年羹堯悲劇的命運。
因此,在《甄嬛傳》之中,凡是頭腦比較清楚的人都能明白蘇培盛的重要性,其實光看皇后、華妃對于蘇培盛的態度,就能知道,蘇培盛雖然只是一個太監,但其實他說的話可能比朝中大臣更加有用,很多時候,他的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例如在早期,麗嬪嫉妒甄嬛專寵,特意跑去太后那里「告狀」,讓太后提醒皇帝要「雨露均沾」,這件事情引起了雍正的不快,但他又不好為了這事就對麗嬪進行什麼處罰,可以說是「憋了一肚子氣」。
蘇培盛看出了雍正的不滿,特意在內務府請皇帝「翻牌子」的時候,挑出麗嬪的「牌子」,假意說「麗嬪娘娘的牌子都粘上灰了」,讓內務府拿回去重新做一塊,不動聲色地將麗嬪的牌子暫時從雍正面前撤走,既滿足了皇帝想要「懲處」一下麗嬪的想法,又讓雍正不必為了這點小事「親自出手」。
蘇培盛的這一手,直接就讓麗嬪被冷落好久,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改變了麗嬪的命運。
因而,在《甄嬛傳》中,擁有蘇培盛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擁有「女主光環」的甄嬛也不例外。
擁有蘇培盛的支持,有多重要?
雖然甄嬛擁有「女主光環」,但在這部劇中,如果沒有蘇培盛的支持,不說她在宮斗之中一定會失敗,但至少也不會那麼順利。
在甄嬛生下朧月遠走甘露寺后,原本她已經死心,不打算再回宮,可沒想到的是,她懷上了果郡王的骨肉,而恰在此時,前線傳來消息稱果郡王已經戰死沙場,她不得不為肚子里的孩子找一條「后路」。
于是,甄嬛謀劃著要回宮。
為了幫助甄嬛回宮,崔槿汐主動提出,蘇培盛一直對自己有好感,多次提出想要與她結為「對食」,可自己都沒有同意,現在她愿意以結為「對食」為條件,讓蘇培盛去皇上面前「說上幾句話」。
對于崔槿汐主動提出兩人可以結為「對食」的事,蘇培盛雖然是大喜過望,但他也明白,崔槿汐這麼做就是為了幫助甄嬛,并不一定是真心的。
不過,蘇培盛沒有計較這些,他最后還是幫助了甄嬛,將皇帝「帶」到了凌云寺,并順利促成了甄嬛的回宮。
光是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擁有蘇培盛的支持,對于一個后宮嬪妃而言是多麼重要,畢竟,一個已經被「趕」出宮的嬪妃都能因此而「復寵」,夸張點來說,還有什麼是蘇培盛做不到的呢?
后來,蘇培盛更是徹底倒向了甄嬛的陣營,沒少干替甄嬛「通風報信」的事情。
例如,在果郡王剛從邊關回京,與甄嬛在御花園相見時,還沒說上幾句話,蘇培盛就「及時」出現,告訴果郡王「皇上正等著呢」,而且還暗示道「皇上手足情深,特意叫奴才過來看一眼」,實際上他就是在暗示皇上一直都在派人盯著他們兩個。
例如,當甄嬛問及蘇培盛,為什麼雍正要殺果郡王的時候,蘇培盛毫不猶豫地告訴她,是「為了一些信」。
蘇培盛還趁著皇上去敬妃那里時,給甄嬛報信,讓她有機會在御書房里看到了那些寫著「熹貴妃安」的信,得知了皇上想要殺死果郡王的真正「疑心」所在。
而且,蘇培盛還將皇上得到那些信的過程也告訴了甄嬛,讓甄嬛有所準備。
再例如,在劇情的最后,當雍正對于甄嬛所誕下的雙胞胎的血統起了疑心、派夏刈去取六阿哥的血,再來一次滴血認親的時候,也是蘇培盛通風報信,將皇帝召見過夏刈的事情告訴了甄嬛,讓甄嬛有所防備,派出小允子「弄死」了夏刈。
除此之外,蘇培盛還在安陵容被封為「鸝妃」的時候,特意派人到雀鳥司要了50只黃鸝鳥去給安陵容「賀喜」。 眾所周知,蘇培盛這「賀喜」是假,趁機報仇才是真。
一方面,在滴血認親的大戲上,安陵容落井下石,差點害得崔槿汐要去受刑,令蘇培盛有所記恨;
另外一方面,蘇培盛也知道甄嬛對于安陵容故意給沈眉莊報信說甄嬛正在被皇帝懷疑、導致沈眉莊早產,最后還因此身亡有所記恨,想要借此機會給甄嬛再出一出氣。
而對于另外一個試圖扳倒甄嬛、告發甄嬛「與人私通」,還想將崔槿汐送進慎刑司把「七十二道大刑」都過一遍的祺嬪瓜爾佳氏,蘇培盛也沒有手軟。
在瓜爾佳氏大吵大鬧,求皇帝饒恕她的母家,而雍正卻連她的面都不愿意再見時,蘇培盛毫不猶豫地讓人趕緊把她「處理了」。
從種種細節都可以看出來,至少在《甄嬛傳》中,甄嬛最后能夠在宮斗中「勝出」,蘇培盛是功不可沒的。
那麼,為什麼明明蘇培盛原來是皇帝的「頭號忠仆」,卻又會倒戈轉向甄嬛的陣營呢?其實這與甄嬛給蘇培盛的尊重脫不開關系。
為什麼蘇培盛甘愿為甄嬛效力?
蘇培盛的立場轉變,始于他與崔槿汐「對食」一事被揭發。當時,甄嬛回宮,受托撫養朧月的敬妃已經與甄嬛的女兒處出了深厚的感情,她擔心甄嬛回宮之后,自己不得不將朧月「交還」給甄嬛,于是就揭發了蘇培盛與崔槿汐「對食」一事。
這件事情讓雍正勃然大怒,還將他們兩人關進了慎刑司。這件事情導致了蘇培盛立場和心態上的轉變,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從小伺候在皇帝身邊,但雍正完全不念舊情,說關進慎刑司就關了,令他感到了皇帝的薄情。
另外一方面,蘇培盛也覺得是應該給自己找一條后路了,而當時后宮之中形勢明朗,甄嬛最有可能是「宮斗」的贏家,因此,蘇培盛選擇了站隊甄嬛。
而此刻,甄嬛也在為「營救」崔槿汐和蘇培盛努力。甄嬛前去向雍正求情,說崔槿汐跟在她身邊很多年,她舍不得崔槿汐,但雍正仍不松口,說會給甄嬛再找一個更好的。
蘇培盛的「徒弟」小夏子就在這個時候「以命相搏」,直接給皇帝端上來一杯七分燙的茶,惹得雍正更加生氣,說自己都是喝八分燙的茶,責怪下面人不會做事。
甄嬛順勢提出,他們沒有蘇培盛帶著,當然容易做錯事,或者做事不合皇帝的心意,想讓雍正重新想起蘇培盛的好。
此時雍正雖然有所動搖,但礙于面子仍然不置可否,也沒有說要收回成命。
甄嬛一計不成,立刻再生一計,去請端妃幫忙說情。雖然端妃其實多次在暗中幫助甄嬛,但在明面上,她仍然是一個「中立」的人,她說的話雍正更聽得進去。
端妃給了皇帝兩個理由,讓皇帝釋放蘇培盛和崔槿汐,一是現在宮中嬪妃有孕,不宜打打殺殺;二是食色性也,動感情是人之常情,說民間有句話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讓皇帝不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沒看見就算了。
就這樣,雍正「就坡下驢」,將蘇培盛和崔槿汐放了出來,只罰了他們一年俸祿「小懲大誡」。
其實,這麼看來,甄嬛在營救蘇培盛一事上,并沒有出太大的力,尚不足以讓蘇培盛徹底倒戈,但后來發生的事情,改變了蘇培盛的想法。
在蘇培盛重回自己的「總管太監」的「崗位」之后,有一天,雍正派蘇培盛去給甄嬛送補品,甄嬛不僅禮貌性地進行了感謝,還給蘇培盛「賜座」,這無疑是對蘇培盛極大的尊重。
對于蘇培盛而言,雖然人人都覺得他在皇帝面前「說得上話」,會給他「幾分面子」,但他心里也明白,像他們這樣的太監,是被眾人所瞧不起的,安陵容在被搜宮之時,還直接以「閹人」來侮辱蘇培盛,雖然蘇培盛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心中也是極為憤恨的。
因此,其實 大多太監追求的不過是「尊重」兩個字。
而甄嬛給他「賜座」這一行為,正給了蘇培盛他最需要的東西,更何況,甄嬛不僅不動聲色地給自己「攬了功勞」,說自己為救他們二人費了很多心思,還在「挑撥」說,皇帝生性涼薄,出了事是不會顧念舊情的。
而她就不一樣,她為了救崔槿汐和蘇培盛可是想盡了辦法。這麼一來,蘇培盛當然是心甘情愿為甄嬛效力了。
而且,在崔槿汐從慎刑司出來之后,還明白了蘇培盛對自己的感情,她告訴甄嬛,蘇培盛受盡酷刑都不肯說出她來,令自己對蘇培盛生出了「幾分真心」,雖然此前她與蘇培盛結為「對食」是形勢所迫,但現在倒是真心的了。
到了甄嬛生下龍鳳胎,雍正高興地正式將崔槿汐「賜」給蘇培盛做「妻子」之后,這更是將蘇培盛、崔槿汐和甄嬛牢牢綁在了一起,蘇培盛這一輩子都為甄嬛效力,似乎就成為了「理所應當」。
說到底,蘇培盛心甘情愿為甄嬛效力,一方面是因為他已經看出了皇帝的薄情,要給自己找一條后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甄嬛看到了蘇培盛最想要的東西——尊重——并給予了他足夠的尊重,這才是改變蘇培盛的關鍵。